[发明专利]组装式可伸缩窗帘撑杆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48887.9 | 申请日: | 2014-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26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宝仁;董彩霞;聂卉;周高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高超 |
主分类号: | A47H1/022 | 分类号: | A47H1/0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247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装 伸缩 窗帘 撑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窗帘撑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装式可伸缩窗帘撑杆。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窗帘撑杆大多为铝合金管材;服务商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或者实际需求,定做成不同的长度进行安装施工。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无法解决:例如,因测量不准确遇到的返工问题;窗帘撑杆的长度较大、不便于运输、携带的相关问题。虽然市场上出售的浴帘杆、不锈钢伸缩杆、窗帘撑杆、晾衣撑杆具有可以伸缩的功能,但是其使用跨度非常有限(例如:某某品牌不锈钢伸缩杆的适用范围为70-120cm),很难满足大型窗帘的实际需求。另外,伸缩套管之间安装后,在接口处的套管壁厚形成台阶落差,明显影响窗帘挂环的平稳滑动。因此,设计出一种便于运输、携带,在设定长度内伸缩自如的可伸缩窗帘撑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运输、携带,在设定长度内伸缩自如的可伸缩窗帘撑杆,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这样的技术方案:所述组装式可伸缩窗帘撑杆,由一组或者两组伸缩窗帘撑杆组、三个窗帘撑杆固定架组成;其特征在于:伸缩窗帘撑杆组由两个伸缩窗帘撑杆构成,伸缩窗帘撑杆之间以端部扣合的对接件为中心相向对称;伸缩窗帘撑杆是由主杆及与其适配的内杆、上附杆、对接件、装饰端头,或者由净内壁主杆及与其适配的凹槽内杆、凸轨上附杆、对接件、装饰端头装配组成。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以三个窗帘撑杆固定架为支点,两端的支点距离可以根据安装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支点之间分别固定的伸缩窗帘撑杆的长度可以任意调整。这样,两个伸缩窗帘撑杆支点之间的跨度明显减小,增加伸缩窗帘撑杆的承重能力和抗折强度。在确定三个窗帘撑杆固定架的实际距离后,根据内杆或者凹槽内杆的外露长度截取上附杆或者凸轨上附杆的长度。两个伸缩窗帘撑杆通过对接件插接,插接方式特别简单,上附杆和内杆(或者凸轨上附杆和凹槽内杆)适配后,使上附杆与主杆(或者凸轨上附杆与净内壁主杆)之间的上部结构完全相同,目的在于保证窗帘上的挂环平稳滑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伸缩窗帘撑杆在设定的范围内任意调整其使用长度,非常便于携带和施工;可以保证窗帘上的挂环平稳滑动;可以保证伸缩窗帘撑杆的承重能力和抗折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具体结构的主视图及局部陪视;
图2是用于制作部件——主杆5的型材横截面图;
图3是用于制作部件——上附杆3的型材横截面图;;
图4是用于制作部件——内杆4的型材横截面图;;
图5部件——对接件6具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A向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B向视图;
图8部件——窗帘撑杆固定架2具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A向视图;
图10是实施例二具体结构的主视图及局部陪视;
图11是用于制作部件——净内壁主杆51的型材横截面图;
图12是用于制作部件——凹槽内杆41的型材横截面图;
图13是用于制作部件——凸轨上附杆31的型材横截面图;
图14是图10所示A向视图的放大图;
图15是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所述组装式可伸缩窗帘撑杆,由一组或者两组伸缩窗帘撑杆组、三个窗帘撑杆固定架2组成;其特征在于:伸缩窗帘撑杆组由两个伸缩窗帘撑杆构成,伸缩窗帘撑杆之间以端部扣合的对接件6为中心相向对称;伸缩窗帘撑杆由主杆5、内杆4、上附杆3;对接件6、装饰端头1组成;主杆5内套装有内杆4,内杆4的端部安装有装饰端头1;内杆4的上部适配有上附杆3,主杆5的另一端安装有对接件6。
如图8、9所示,部件——窗帘撑杆固定架2的端部为固定座22,固定座22的两端预制有固定螺孔23;固定座22的一侧预制有窗帘托槽20和窗纱托槽21;在窗帘托槽20和窗纱托槽21内,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选择安装一组或者两组伸缩窗帘撑杆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高超,未经周高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488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