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动仿真软件的实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49319.0 | 申请日: | 2014-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27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刚;李伟;蒋作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02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动 仿真 软件 实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动仿真软件的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气动系统,组成的气动回路是为了驱动用于各种不同目的的机械装置,其最要的三个控制内容是: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运动速度。完整的气动系统是由动力元件、控制元件和执行元件等组成。但是现在的技术人员在绘制气动原理图的时候需要进行很多复杂繁琐的工作,尤其是在绘制复杂的气动原理图的时候,要进行大量的工作,进行很多重复性的工作,显的及其不方便。并且设计人员需要对于设计完成的气动系统进行验证时,需要安装气动系统原理图实际搭建一个完整的气动系统来模拟,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以上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利用软件对气动系统进行快速模拟仿真的气动仿真软件的实现方法。
本发明克服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气动仿真软件的实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利用绘图软件按照气动元件标准绘制气动元件及电力元件的二维数学模型,其中气动元件包括动力源、执行元件、控制元件、检测元件、附属元件,电力元件包括电源、信号元件、电气开关以及触点,将气动元件以及电力元件的二维数学模型存储至气动零件盒单元中;
(2)对动力源和附属元件分别建立进气口或出气口的管口大小的参数变量Y1、压力值的参数变量Bar1和流量值l/min-1;对执行元件分别建立进气口或出气口的管口大小的参数变量Y2、执行元件初始位置的参数变量C;对控制元件分别建立进气口或出气口的管口大小的参数变量Y3、压力值的参数变量Bar2、流量值l/min-2;对电气开关分别建立开关状态参数变量K以及执行元件运行到位后产生触发信号值的参数变量Z,将动力源、附属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以及电气开关中的各个参数变量分别存储至资料盒单元;
(3)根据实际气动原理图将相对应的气动元件以及电力元件从气动零件盒单元中选取,以AUTOCAD的ADS编程实现气动原理图绘制并通过显示单元中显示;
(4) 将显示单元中显示的各个气动元件以及电力元件之间通过连接线连接并通过资料盒单元中的各个参数变量对显示单元中的各个气动元件及电力元件进行赋值;
(5)通过读取DXF文件对显示单元中显示的各个气动元件以及电力元件进行图形识别和参数识别,判断各个赋值后的气动元件以及电力元件的数学模型之间连线是否正确,如各个数学模型之间连线不正确,则提示错误信息,如连线正确则通过CPU计算赋值后的气动元件以及电力元件的数学模型产生仿真效果。
为了方便区分各种线路,方便检查线路连接情况。上述连接线包括电器线、气动线以及控制线,所述电器线、气动线以及控制线分别通过不同颜色和/或不同线型的连线标示。
为了方便添加备注信息,上述步骤(2)中执行元件、控制元件以及电气元件分别建立用于标记备注信息的标签参数变量B1、标签参数变量B2以及标签参数变量B3。
为了实现资料的保存,还包括将步骤(3)中绘制完成的气动原理图以TPS格式保存至计算机存储器中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用户根据实际气动系统在显示单元中对气动元件进行选择,并通过资料盒单元对其赋予参数变量,建立了一个基于特征开放的气动原理图,即消除了手动绘制原理图的误差和不准确的情况,又可以对通过连线后的气动元件以及电力元件的数学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极大的提高了气动系统设计后验证的高效性、低成本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气动系统仿真图;
图中,1.气动动力源 2.三位五通换向阀 3.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气动仿真软件的实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493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违章停车的自动抓拍装置及自动抓拍方法
- 下一篇:一种老人安全监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