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瓶火烧试验测试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50729.7 | 申请日: | 2014-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6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前;徐维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5/00 | 分类号: | G01N2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缨;孙健 |
地址: | 20006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烧 试验 测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瓶火烧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瓶火烧试验测试系统,主要用于车用压缩天然气钢瓶、车用液化石油气钢瓶和车用压缩天然气缠绕瓶。
背景技术
为了更好的规范气瓶的型式试验,国家明确了车用压缩天然气钢瓶和车用液化石油气钢瓶的型式试验项目中必须包括火烧试验,车用压缩天然气缠绕瓶在型式试验项目中必须包括枪击、火烧试验。由此可见,气瓶的枪击和火烧试验是气瓶型式试验中的两项重要安全性能检测项目。
气瓶的火烧试验是模拟气瓶处于火灾情景下,气瓶安全附件安全泄放的过程。主要原理是通过温度和压力型泄放,防止瓶体超压爆炸。目前,我国普遍在瓶阀中采用易熔合金-爆破片串联组合式安全装置,在一定的温度下,易熔合金将首先熔化,随后随着外界温度升高,气瓶内压攀升,爆破片在瓶内压力的作用下爆破,通过安全装置的泄放,避免瓶体超压爆炸。由于试验需要对高压气瓶进行火烧,试验过程中瓶体内压力急剧上升的不可控性,可能导致气瓶爆炸,因此该试验具有极高的危险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瓶火烧试验测试系统,能够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完成火烧试验。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瓶火烧试验测试系统,包括燃烧气源、火烧试验台、安全泄放装置和远程控制计算机,所述燃烧气源通过管道与电控箱中的电控球阀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电控球阀的输出端通过快速接头与火烧试验台相连;所述火烧试验台设有用于放置气瓶的气瓶放置机构;所述气瓶与安全泄放装置相连;所述远程控制计算机通过无线网络收发器与控制火烧试验台的控制器相连。
所述火烧试验台包括气化箱,所述气化箱通过快速接头与所述电控球阀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气化箱上设有多喷嘴结构;所述气化箱上还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点火装置,所述点火装置和控制器相连,所述温度传感器在进行试验时直接与所述气瓶的瓶体进行接触。
所述温度传感器为热电偶,所述热电偶通过弹簧固定在气化箱上,并设置在所述多喷嘴结构的喷嘴间;所述热电偶的套管的头部还设有螺纹式保护环。
所述安全泄放装置包括压力表、压力传感器和高压电磁阀,所述高压电磁阀通过高压管与所述气瓶的瓶阀出气口处相连,所述高压管上设有所述压力表和压力传感器。
所述安全泄放装置还包括手动高压卸荷阀,所述手动高压卸荷阀设置在所述压力表和高压电磁阀之间。
所述瓶阀的出气口处还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外侧边通过调节支架支撑,所述挡板能够通过调节支架进行升降;所述瓶阀的易熔合金塞上缠绕测温装置。
所述气瓶火烧试验测试系统还包括用于获取火烧试验台图像的监视器和用于测量风速的风速仪,所述监视器和风速仪均通过无线网络收发器与所述远程控制计算机相连。
所述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测温装置均与数据采集装置相连,所述数据采集装置通过无线网络收发器与所述远程控制计算机相连。
所述气瓶放置机构为焊接在所述火烧试验台上的吊环,所述吊环上挂有链条。
所述气瓶放置机构为设置在所述火烧试验台外的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放置气瓶的半环形结构。
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发明实现完全远程操作,包括燃烧器点火、持续加热、点火源位置控制,火焰高度调节、熄灭、热电偶数据采集、燃烧时间采集及视频多角度监控传输等。同时还实现了遥控泄放、手动泄放双重防护,可以实时控制安全阀开启泄压,在受试瓶体超压时确保试验过程安全。本发明采用掩体静风防护及火烧试验台均布温度功能,可实现点火后1min内所有热电偶显示不低于650℃,同时实现受试气瓶按照不同标准要求水平放置火烧试验和垂直放置火烧试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中安全泄放装置的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中数据采集装置的方框图;
图4是火烧试验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未经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507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于装置间分享数据的方法
- 下一篇:身份验证方法以及穿戴式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