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将对绞线反绞后收线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50940.9 | 申请日: | 2014-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62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竺永宏;林琴华;周柯庆;李鹏;白建国;马应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2 | 分类号: | H01B13/02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43 | 代理人: | 张向飞 |
地址: | 315100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绞线反绞后 收线 方法 | ||
1.一种将对绞线反绞后收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绞对机反向运动使对绞线被反绞;
反绞后的对绞线通过分线架被分离出单股线缆与骨架;
单股线缆与骨架分别经过收线架后缠绕至收线盘;
其中,所述分线架上还设置有用于检测反绞后的对绞线线缆位置的传感器,当传感器检测到对绞线线缆位置靠前或靠后时,发出控制信号使得绞对机反向运动的速度提高或降低以使得反绞后的对绞线不会被分线架卡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对绞线反绞后收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架包括架体以及依次间隔设置于架体上的多个分线板,每一分线板上均设置有骨架穿孔以及围绕骨架穿孔均匀设置的多个线缆穿孔;沿收线方向,分线板上的骨架穿孔和线缆穿孔的面积逐渐增大;所有分线板上的骨架穿孔的中心点处于同一轴线上且沿收线方向相邻分线板上线缆穿孔与骨架穿孔的中心点距离逐渐增大;最前端分线板外侧设置有用于检测对绞线节距位置的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将对绞线反绞后收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架上依次间隔设置有第一分线板和第二分线板,所述第一分线板上贯穿设置有分线柱,所述分线柱上贯通形成有十字形骨架穿孔以及均匀分布于十字形通孔四周的多个第一圆形线缆穿孔;所述第二分线板上形成有圆形骨架穿孔以及均匀分布于圆形骨架穿孔四周的多个第二圆形线缆穿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将对绞线反绞后收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圆形线缆穿孔的圆心连线构成以十字形骨架穿孔中心点为中心的第一正方形,所述多个第二圆形线缆穿孔连线构成以圆形骨架穿孔圆心为中心的第二正方形,所述第二正方形边长大于第一正方形边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将对绞线反绞后收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架还包括分线轮组件,所述分线轮组件包括分线固定板、设置于分线固定板外侧的线缆分线轮和骨架分线轮;所述分线固定板上形成有穿线通孔,所述线缆分线轮设置于穿线通孔相对两侧,所述骨架分线轮远离分线固定板设置且骨架分线轮中心轴线与穿线通孔中心轴线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将对绞线反绞后收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线架包括收线固定板,设置于收线固定板上的第一穿线轮,倾斜设置于第一穿线轮左下方的第二穿线轮,设置于第一穿线轮右方的第三穿线轮;还包括收线盘、电机、传动轮、转向轮、驱动轮、横轴以及横移机构;所述电机输出轴带动传动轮转动并带动收线盘转动,所述转向轮直径小于传动轮直径且与传动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轮设置于转向轮上方且被转向轮带动转动;所述横轴与驱动轮连接且随着驱动轮转动而转动;所述横移机构设置于横轴上且随着横轴转动而在横轴上横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将对绞线反绞后收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线固定板上还设置有平衡轮和平衡杆,所述平衡杆第一端设置于平衡轮与收线固定板之间,第二端通过轴承与收线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平衡杆第二端上还设置有平衡块,所述平衡块包括本体以及圆弧形端部,所述圆弧形端部直径大于本体宽度且所述圆弧形端部凸出本体上侧表面的长度小于所述圆弧形端部凸出本体下侧表面的长度;所述平衡轮包括至少两个平衡子轮,所述第一穿线轮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穿线子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将对绞线反绞后收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穿线轮通过固定支座固定于收线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支座包括贴附于收线固定板上的第一子部,由第一子部倾斜向上延伸的第二子部以及设置于第二子部端部且垂直于第二子部的支撑柱。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将对绞线反绞后收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移机构包括传动盒、由传动盒顶面向收线盘方向水平延伸的过渡臂,由过渡臂末端倾斜向下延伸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导轴,所述至少两个导轴由上至下交错排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将对绞线反绞后收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移机构还包括由支撑臂端部水平向外延伸的固定臂,所述固定臂上固定有导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5094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连续式工业盐分离及纯化系统
- 下一篇:一种制备镍钴锰三元材料前驱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