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与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52665.4 | 申请日: | 2014-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0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曾志南;林秋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莆田市海源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李雁翔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菲律宾 大面积 垦区 苗种 培育 海区 中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与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属帘蛤科、蛤仔属,为我国四大海水养殖贝类之一。在我国沿海北起辽宁南至广西均有分布。菲律宾蛤仔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并以其生产速度快、养殖周期短、适应力强、市场价位稳定等特点成为滩涂贝类中最重要和最有发展前景的品种之一,也是目前人们菜篮子中不可或缺的水产品。
在国外,日本、朝鲜、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捕捞野生菲律宾蛤仔,美国夏威夷和北美西海岸、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引进菲律宾蛤仔品种,但这些国家都没有进行大规模育苗和养殖生产,没有形成一个产业。在我国,70年代就开展菲律宾蛤仔繁殖和人工育苗研究,1975年由福建省科委、省水产厅联合下达“菲律宾蛤仔土池人工育苗试验”课题,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莆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并在莆田县灵川下尾菲律宾蛤仔场实施,1979年土池小水体育苗获得成功。从那时起菲律宾蛤仔育苗和养殖生产开始逐渐发展,但由于当时育苗技术水平仅限于几十亩面积池塘,培育的苗种数量无法满足养殖生产要求,同时养殖技术水平尚低,因此菲律宾蛤仔育苗和养殖生产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鉴于以上问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申请人合作开展了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大水面)苗种培育和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技术。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菲律宾蛤仔大面积垦区苗种培育与海区苗种中间培育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1)育苗池(垦区)建设:育苗池近似长方形,单口面积1000-10000亩,池内坡用乱毛石浆砌,底质为泥沙质,含沙量在60%以上,池深1.0~3.0m,水深0.80~2.5m,平均水深1.50m以上;进排水闸门数量可根据育苗垦区面积大小确定,能满足菲律宾蛤仔育苗时的进排水量及速度要求,进水可自然纳潮;进排水闸口处池内各建一个低矮缓冲池,以免进排水时冲拖池底泥沙;在排水闸闸槽中安装分块的闸板,以备排表层水之用;进水过滤网为手织锥形网,网目尺寸为1cm和1.5cm二种,每种制作2套,以备修补或更换使用;网框用镀锌管焊接而成,进水闸外闸槽安装网目3cm的平面网框,以便拦住大型杂物,减轻过滤网水压力。
2)育苗池清整:每年5月份起对育苗池进行曝晒、清淤;曝晒20-30天至池底表土龟裂,把富含有机质的黑、臭淤泥用推土机清除,同时人工清除池内的砂砾和贝壳;对污染较轻的池底,翻耕、浸泡、冲洗、平整,并结合耙松,促进底泥有机物分解;在进水口附近顺水流方向整畦,畦宽1.5-2.5m,沟深25-35cm,沟宽40-60cm,长度不等依地形而定,畦面面积占育苗池4-6%,把畦面的表土耙松摊平,并铺上φ0.8mm以下细砂3-10cm;在水排不干的深水区用茶籽饼毒杀鱼类;经网目尺寸为1cm的手织锥形网过滤进水,水量以淹没池底为准;用漂白粉40-60ppm全池泼洒,2天后排干池水,再进水,反复二次;
3)育苗池生物饵料培养:在亲贝投放前一周,育苗用水经网目1cm的锥形网过滤进水35-45cm,施入碳酸氢铵1-3ppm,磷酸二氢钾0.3-0.7ppm;每隔1-2天再施碳酸氢铵0.5-1.5ppm,磷酸二氢钾0.2-0.5ppm以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莆田市海源实业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莆田市海源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526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黄鳝人工孵化箱及孵化的方法
- 下一篇:多点夹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