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双轴汽轮机旁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56776.2 | 申请日: | 2014-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5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阎维平;刘建民;黄启龙;李彦军;李永生;何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D25/00 | 分类号: | F01D25/00;F01K7/22;F01K1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张立荣 |
地址: | 21003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临界 二次 再热双轴 汽轮机 旁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电厂汽轮发电机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双轴汽轮机旁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新建机组多为1000MW,采用超超临界蒸汽参数,蒸汽经一次再热,使用单轴汽轮机。该类型机组多采用两级串联旁路系统,主蒸汽经高压旁路减温减压后至再热蒸汽冷段,再热蒸汽经低压旁路减温减压后至凝汽器。当机组的功率增大时,单轴汽轮机制造工艺要求高,因此要考虑双轴汽轮机;为进一步提高效率,二次再热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门。但是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双轴汽轮机系统,对机组的启停以及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双轴汽轮机旁路系统,使机组在启停、部分负荷工况,以及汽轮机某一轴故障时能够安全经济运行。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双轴汽轮机旁路系统,超高压缸的进汽端与排汽端之间设有超高压旁路;高压缸进汽端与排汽端之间设有高压旁路;二次再热器出口和凝汽器之间设有中低压旁路;
超高压缸排汽和凝汽器之间设有一级大旁路。当第一轴(17)故障时,通过一级大旁路(13)将多余的蒸汽排往凝汽器(8)。
在机组启动及第一轴故障时,主蒸汽经超高压旁路减温减压至一次再热器入口,一次再热器出口蒸汽经高压旁路减温减压至二次再热器入口,同时,一级大旁路将多余的蒸汽减温减压后排向凝汽器;在机组启动及第二轴故障时,二次再热器出口蒸汽经中低压旁路减温减压至凝汽器。
小汽轮机的正常供汽来自高压缸排汽;第一轴故障时,超高压旁路引出部分蒸汽,减温减压后为小汽轮机提供汽源,减温水源自给水泵中间抽头。
除氧器的正常汽源来自中压缸抽汽;第二轴故障时,二次再热器出口引出部分蒸汽,减温减压后为除氧器提供汽源,减温水源自凝结水泵出口。
超高压旁路减温水来自给水泵出口;高压旁路减温水来自给水泵中间抽头;中低压旁路减温水来自凝结水泵出口;一级大旁路减温水来自给水泵中间抽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系统采用超高压旁路、高压旁路和中低压旁路,协调蒸汽的参数,缩短汽轮机的启动时间,提高汽轮机的寿命;
2、在机组的启停以及部分负荷下,可以减少工质的排放,降低噪音;
3、在机组甩负荷以及某一轴故障时,实现不停炉运行;
4、在某一轴故障时,小汽轮机或者除氧器无正常汽源,可以通过该系统为小汽轮机或者除氧器提供汽源。
采用发明设计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双轴汽轮机旁路系统,可以满足双轴汽轮机在启停以及各种工况下的安全运行要求。同时本系统为汽轮机某一轴故障时小汽轮机或者除氧器提供汽源,保证机组的正常用汽。该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双轴汽轮机的技术可行性,可以间接提高机组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锅炉;2-超高压缸;3-一次再热器;4-二次再热器;5-高压缸;6-中压缸;7-低压缸;8-凝汽器;9-除氧器;10-超高压旁路;11-高压旁路;12-中低压旁路;13-一级大旁路;14-除氧器辅助汽源;15-小汽轮机辅助汽源;16-小汽轮机;17-汽轮机第一轴;18-汽轮机第二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双轴汽轮机旁路系统,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汽轮机第一轴17配有超高压旁路10、高压旁路11,蒸汽流经该旁路,防止一、二次再热器干烧;汽轮机第二轴配有中低压旁路12,二次再热器4出口的蒸汽流经该旁路至凝汽器8;超高压旁路10过量的蒸汽经一级大旁路13引至凝汽器8。
其工作过程如下:在机组的启动过程中,首先开启超高压旁路10、高压旁路11、中低压旁路12,协调蒸汽参数,对第一轴17进行冲转,当第一轴17正常运行时,超高压旁路10、高压旁路11关闭,中低压旁路12适度关小,协调蒸汽参数,对第二轴18进行冲转,当第二轴18正常运行时,中低压旁路12关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567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