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硫磺回收装置的氨吸收尾气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59100.9 | 申请日: | 2014-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8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军;邢亚琴;陈辉;刘芳;尹兆江;王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50;C05C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 |
地址: | 21111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硫磺 回收 装置 吸收 尾气 处理 方法 | ||
1.一种硫磺回收装置的氨吸收尾气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将进入一级高效吸收器顶部的尾气和下部喷射的吸收液逆流接触,接触后从一级高效吸收器底部进入一二级吸收分离氧化塔中部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尾气进入二级高效吸收器的底部;
2)将二级高效吸收器下部喷射的吸收液和底部进入的尾气顺流接触,接触后的尾气进入三级吸收塔;
3)用三级吸收塔上部喷淋的吸收液吸收进入的尾气,之后被吸收后的尾气进入四级洗涤吸收塔;用四级洗涤吸收塔上部喷淋的工艺水再次循环吸收进入的尾气,之后尾气依次进入折流板除雾器和电除雾器,最后排放至大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硫磺回收装置的氨吸收尾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一级高效吸收器下部和二级高效吸收器下部的吸收液为一二级吸收分离氧化塔底部输出端的吸收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硫磺回收装置的氨吸收尾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一级高效吸收器下部的吸收液是将一二级吸收分离氧化塔底部输出端的吸收液采用一级变频循环泵通过一级冷却器冷却后再输送至一级高效吸收器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硫磺回收装置的氨吸收尾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
二级高效吸收器下部的吸收液是将一二级吸收分离氧化塔底部输出端的吸收液采用二级循环吸收泵通过二级冷却器冷却后再输送至二级高效吸收器下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硫磺回收装置的氨吸收尾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三级吸收塔上部喷淋的吸收液是将一二级吸收分离氧化塔底部输出端的吸收液通过二级冷却器与二级高效吸收器的下部相连的管道上的支路输送至三级吸收塔底部,并将该输送至三级吸收塔底部的吸收液与四级洗涤吸收塔内尾气分布器溢流的工艺水混合,从而形成pH值为5~6,硫酸铵质量浓度为5~15%的吸收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硫磺回收装置的氨吸收尾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一级高效吸收器上部和下部各设有保护设备,该保护设备装有吸收液,所述的吸收液是将一二级吸收分离氧化塔底部输出端的吸收液采用二级循环吸收泵通过二级冷却器冷却后输送至高位槽,从高位槽将吸收液输送至一级高效吸收器的上部和下部的保护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硫磺回收装置的氨吸收尾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一二级吸收分离氧化塔底部输出端的吸收液通过一级变频循环泵和二级循环吸收泵输送至一级高效吸收器下部、二级高效吸收器下部和三级吸收塔底部循环吸收尾气中的二氧化硫,使一二级吸收分离氧化塔的塔底吸收液氧化后下降至塔底输出端的高度;气氨或液氨与吸收液在气氨/液氨溶解器中溶解混合后进入一二级吸收分离氧化塔底部,再通过一二级吸收分离氧化塔底部的氨液混合分布器使得溶解于吸收液中的氨液混合均匀,且不断上升至塔底输出端的高度,此时,将一级高效吸收器下部的吸收液、二级高效吸收器下部的吸收液以及三级吸收塔塔底溢流的吸收液氧化后与一二级吸收分离氧化塔底部输出端以下的含氨吸收液一起通过一二级吸收分离氧化塔底部的输出端,从而形成一二级吸收分离氧化塔底部输出端的吸收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硫磺回收装置的氨吸收尾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一二级吸收分离氧化塔底部输出端的吸收液pH值为5~6,硫酸铵质量浓度为15%~40%的溶液。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硫磺回收装置的氨吸收尾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尾气中SO2的浓度为200~20000mg/Nm3,尾气的温度为170~3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5910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