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面肌痉挛的中药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59704.3 | 申请日: | 2014-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33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秀;陈军;毕世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明秀 |
主分类号: | A61K36/74 | 分类号: | A61K36/74;A61P21/02;A61K35/58;A61K35/64 |
代理公司: | 济南智圆行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31 | 代理人: | 刘尔才 |
地址: | 2626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痉挛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面肌痉挛的中药。
背景技术
面肌痉挛是一种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的周围神经病。临床上多表现为一侧面部阵发性、不规则性、不自主的抽动,常始于眼睑附近,渐往下向面部其他肌肉发展,严重者整个面部的肌肉均剧烈抽动,属临床常见病及难治病,故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现代医学认为,引起面肌痉挛的原因主要与血管被压迫有关,形成血管襻或异位压迫面神经,导致面神经的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引起的面部肌肉抽动。目前,西医学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是用安定、利眠宁或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以及大剂量的维生素治疗,对重症患者进行酒精或者药物封闭、面神经减压术等。但往往西药治疗疗效差,副作用大,治疗效果不满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有效率高、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治疗面肌痉挛的中药。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根据中医药理论,利用中药独特的药性,采用山胡椒根、黑及草、昆明鸡血藤、川芎、剑叶耳草、刘寄奴、木贼、乌药叶、僵蛹、乌梢蛇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经过加工制成。
制备本发明中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山胡椒根30-50份、黑及草20-40份、昆明鸡血藤20-40份、川芎15-25份、剑叶耳草15-25份、刘寄奴10-20份、木贼10-20份、乌药叶10-20份、僵蛹9-13份、乌梢蛇5-10份。
本发明中药原料药的最佳重量份为:山胡椒根40份、黑及草30份、昆明鸡血藤30份、川芎20份、剑叶耳草20份、刘寄奴15份、木贼15份、乌药叶15份、僵蛹12份、乌梢蛇8份。
本发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如下:
山胡椒根:辛、温、苦。归肝、胃经。祛风通络,理气活血,利湿消肿,化痰止咳。临床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胃脘疼痛,支气管炎,水肿等症。
黑及草: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疏利肝胆,疏风止痛。用于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肠胃炎,流感,咽喉痛,牙痛,脉管炎,外伤感染发热,中暑腹痛,外伤出血等症。
昆明鸡血藤:苦、涩、甘、温。归肝、肾经。补血止血,活血通络。临床用于血虚体弱,劳伤筋骨,有经不调,闭经,产后腹痛,恶露不尽,各种出血,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症。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血瘀气滞、风湿痹痛。
剑叶耳草:甘、平。归肺、肝、脾经。止咳化痰,健脾消积。临床用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痨咳血,小儿疳积,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症。
刘寄奴:辛、苦、温。归心、肝、脾经。破瘀痛经,止血消肿,消食化积。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尽,跌打损伤,风湿痹痛,便血,烫伤,食积腹痛等症。
木贼:甘苦、平。归肺、肝、胆经。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明目退翳。用于风热目赤,目生云翳,肠风下血,痔血,血痢,妇人月水不断,脱肛等。
乌药叶:辛、温。归脾、肾经。温中理气,消肿止痛。用于脘腹冷痛,小便频数,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烫伤等症。
僵蛹:咸、辛、平。归肝、肺、胃经。清热镇惊,化痰止咳,消肿散结。临床用于高热惊风,痉挛抽搐,急性喉炎,腮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荨麻疹,高血脂症。
乌梢蛇:甘、平。归肝经。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等症。
祖国医学对本病早在《灵枢经》中即有所记载,并描述其症状及病机:“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曰:“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面肌及眼肌皆为脾主”。本发明中山胡椒根为君药,具有祛风通络、利湿化痰的作用,黑及草清热解毒、疏风止痛,昆明鸡血藤活血通络,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剑叶耳草化痰健脾,刘寄奴消肿化积,木贼疏风清热,乌药叶温中理气、消肿,僵蛹化痰消肿,乌梢蛇祛风、通络、止痉。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对面肌痉挛具有独特的疗效,诸药共奏祛风通络,利湿化痰、活血止痉之功效,达到治疗面肌痉挛的目的。
本发明中药于2009年至2013年临床观察面肌痉挛60例患者,临床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年龄31-69岁,病程多在2个月到10年,平均年龄54.6岁。
2、诊断标准
参照《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中的诊断依据进行临床诊断:
2.1早期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渐至同侧其他面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明秀,未经张明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597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涂布膜
- 下一篇:终端设备及其终端设备的手势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