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的聚氨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61392.X | 申请日: | 2014-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3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巫永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金有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5/04 | 分类号: | C08L75/04;C08L83/04;C08L83/12;C08K13/06;C08K9/12;C08K9/06;C08K3/04;C08K3/22;C08K3/36;C08J9/00;C08J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杨晞 |
地址: | 215312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聚氨酯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抗菌的聚氨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包含水性聚氨酯树脂,以水性聚氨酯树脂的质量计10~30%的竹炭粉、4~12%的纳米二氧化钛、1~2%的消光粉、0.4~0.6%的流平剂、0.4~0.6%的助剥剂,占纳米二氧化钛质量6~14%的硅烷偶联剂,和余量的有机溶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包含水性聚氨酯树脂,及以水性聚氨酯树脂的质量计22%的竹炭粉、7%的纳米二氧化钛、1.5%的消光粉、0.5%的流平剂、0.5%的助剥剂,占纳米二氧化钛质量10%的硅烷偶联剂,和余量的有机溶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二氧化钛的平均粒径为60~15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烷偶联剂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氧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氧烷、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氧烷和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氧烷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光粉为OK-412消光粉,所述流平剂为C1~10烷基改性聚有机硅氧烷,所述助剥剂为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包含以水性聚氨酯树脂的质量计15~25%丁酮、15~25%甲苯和25~35%N,N-二甲基甲酰胺。
7.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所述聚氨酯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以水性聚氨酯树脂的质量计10~30%的竹炭粉、4~12%的纳米二氧化钛及占纳米二氧化钛质量6~14%的硅烷偶联剂充分分散于有机溶剂中形成负载型纳米浆料;
(2)向负载型纳米浆料中加入以水性聚氨酯树脂的质量计1~2%的消光粉充分混合后形成混合液,将水性聚氨酯树脂同以水性聚氨酯树脂的质量计,0.4~0.6%的流平剂和0.4~0.6%的助剥剂充分混合形成混合树脂;
(3)向混合树脂中加入混合液,充分混合形成胶水;
(4)将胶水置入造泡机中发泡形成水性聚氨酯泡沫;
(5)将水性聚氨酯泡沫涂布于涂布基材上后,对涂布基材进行干燥,得到聚氨酯薄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分散为超声波分散,超声波分散的时间为5~10min。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混合液先后按照30%、30%和40%的加入量分三次加入至混合树脂。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发泡的发泡比为4~6,流量为8~12g/s;步骤(5)所述干燥具体为将涂布基材置入60~150℃的烘箱中并以10~20M/min的速度通过烘箱,所述涂布的涂布量为140~180g/m2,涂布基材为离型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金有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金有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139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