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移动终端二维码识别的声音纸质记录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62077.9 | 申请日: | 2014-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425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雷京颢;蒋明达;马彦楠;项连城;玄慧超;张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19/06 | 分类号: | G06K19/06;G06K7/10;G11B20/1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移动 终端 二维码 识别 声音 纸质 记录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声音纸质记录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移动终端二维码识别的声音纸质记录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简单,方式也趋向多样化。但是声音的记录和传输方式从磁带、广播到网络等,一直在进步,却从未涉及到纸质媒介。这也使得我们生活中受到了很多的限制。比如说,明信片上只能有文字和图片信息,不能记录声音信息,类似的还有名片等。
微信的巨大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声音传输的巨大潜力。微信打破了传统的文字信息,引入了语音信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实现了声音的纸质记录和传输将同样方便了个人或企业人员的日常和商业活动,受到极大的欢迎,具有良好的前景。
目前二维码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各个领域,其主要记录了相关的文字和图像信息。而我们将颠覆性地将其用在记录声音信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相应的编码生成和识别解码,实现声音信息和二维码的转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移动终端基于二维码的声音纸质记录方法,能实现声音在纸质媒体上的记录与传输。
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实现:
基于移动终端二维码识别的声音纸质记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01:用户通过移动终端使用Android系统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实现声音信息的采集,并将声音保存为AMR-NB格式的文件;
步骤S02:将步骤S01生成的文件按字节读取并分割,在文件头部标志文件片段的编号,生成若干个二进制文件;
步骤S03:将步骤S02生成的若干个文件用Quick Response的方式编码生成对应的二维码;
步骤S04:用户将步骤S03生成的二维码以图像形式印刷至纸质媒介,并通过纸质媒介传播;
步骤S05:用户通过移动终端扫描并识别步骤S04生成的纸质二维码,获得步骤S01保存的声音信息,实现声音信息的纸质记录与传播方法。
所述的声音信息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以波的形式传播,并通过移动终端保存的音频信息。
所述的二维码是由编号和声音信息的压缩二进制编码组成,其中编号是多个二维码的排序编号。
所述的纸质媒介是所有利用纸质印刷品进行传播的媒介。
所述的纸质媒介包括报纸、杂志、明信片、纸质名片、书籍、宣传品。
所述的二维码的扫描与识别,是利用移动终端的摄像头将生成的二维码扫描并识别和解码,播放出原声音信息的高保真声音。
所述的声音信息的纸质记录与传播,是将声音信息对应的二维码印刷在纸质媒介上,利用纸质媒介传播原声音信息。
所述的移动终端具备录音、声音文件播放、二维码扫描和识别解码的功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通讯联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本发明方法将打破二维码在声音信息记录中的空白,解决声音无法通过纸质媒介进行记录和传输的问题,只要一部移动终端(手机),就可实现声音的纸质记录和传输,方便了个人或企业人员的日常和商业活动等。它可以将声音信息记录在包括报纸、杂志、明信片、纸质名片、书籍、传单等上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基本流程示意图;
图2是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系统框架图;
图3是移动终端应用程序打开界面图;
图4是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生成进入界面图;
图5是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生成录音过程界面图;
图6是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生成完成界面图;
图7是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生成二维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移动终端二维码识别的声音纸质记录方法,它基于移动终端,将声音信息以二维码的形式保存,并利用纸质媒介记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01:用户通过移动终端使用Android系统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实现声音信息的采集,并将声音保存为AMR-NB格式的文件;
步骤S02:将步骤S01生成的文件按字节读取并分割,在文件头部标志文件片段的编号,生成若干个二进制文件;
步骤S03:将步骤S02生成的若干个文件用Quick Response的方式编码成对应的二维码;
步骤S04:用户将步骤S03生成的二维码以图像形式印刷至纸质媒介,并通过纸质媒介传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20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锌焙沙真空输送防堵装置
- 下一篇:一种激光切割机床交互式工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