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换热器及其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64503.2 | 申请日: | 2014-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209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0 | 分类号: | F25B3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器 及其 组件 | ||
一种换热器及其组件,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若干流通管,所述流通管沿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相邻的两个流通管之间设有用以收容热源模块的安装空间。所述第一集流管设有制冷剂进口,所述第二集流管设有制冷剂出口。所述流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所述流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换热器包括与所述流通管进行表面贴合的导热部件,所述导热部件与所述流通管分开制作,并安装固定于所述流通管上,所述导热部件暴露于对应的安装空间内且与对应的热源模块相接触。本发明通过设置用以与所述热源模块接触的导热部件,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且使得整个换热器组件结构紧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其组件,属于换热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主要由集流管、连通集流管的扁管等部件构成,扁管中设有供制冷剂冷媒通过的微通道。其工作原理是:制冷剂冷媒通过集流管的进口端进入到该集流管内,然后进入到扁管的微通道内,在扁管内流动的过程中与外界的空气发生热交换,从而实现制冷或制热。
在电动汽车领域,热源模块(例如,汽车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发热量越来越大。如果不对汽车电池进行合理的散热,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将受到威胁,且会缩短汽车电池的使用寿命。目前,由于汽车电池的安装空间较小,无法使用传统的换热冷却方式。
因此,如何在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设计出一种换热效果较好的换热器,用于冷却电池芯体、保证电池的正常使用,是所属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性能较好的新型换热器及其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若干流通管,所述流通管沿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相邻的两个流通管之间设有安装空间,所述第一集流管设有制冷剂进口,所述第二集流管设有制冷剂出口,所述流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所述流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换热器包括导热部件,所述导热部件与所述流通管的表面至少部分贴合,所述导热部件与所述流通管分开制作,所述导热部件至少部分位于对应的安装空间内。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流通管包括平板状的第一流通部、平板状的第二流通部以及连通所述第一、第二流通部的换向部,所述导热部件安装固定于所述流通管上以将所述第一流通部与所述第二流通部连接成一个整体。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同一根所述流通管的所述第一流通部与所述第二流通部相互对齐,所述第一流通部与所述第二流通部之间沿集流管的宽度方向设有间隙,所述导热部件至少部分横跨所述间隙。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流通部设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二流通部设有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所述导热部件包括贴合于所述第一流通部的第一部分、贴合于所述第二流通部的第二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第二部分之间且至少部分横跨所述间隙的第三部分。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部分延伸超出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部分延伸超出所述第二端面。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部分设有包住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弯边,所述第二部分设有包住所述第二端面的第二弯边。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热部件呈扁平的筒状且套接于所述流通管上,所述导热部件包括第一板面、第二板面、连接所述第一、第二板面一端的第一侧边、连接所述第一、第二板面另一端的第二侧边、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第二板面之间的狭槽,所述第一流通部与所述第二流通部收容于所述狭槽内,所述第一侧边包住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侧边包住所述第二端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45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泵式尾热利用穿透逆流流化干燥机
- 下一篇:一种承压水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