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驱动汽车清洗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66716.9 | 申请日: | 2014-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17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张东速;苗思忠;谢淮北;韦朝坤;孙镇镇;王高华;胡雅琳;蒋泓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S3/04 | 分类号: | B60S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汽车 清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清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驱动汽车清洗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在中国的销量急剧增加。目前,我国私人汽车的保有量已经突破了7000万辆,汽车正日益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因此,汽车清洗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传统的洗车方式采用人工擦洗,虽然洗车效果好,但对处于竞争激烈的人们来说,耽误时间,且人工洗车浪费大量的水资源;另外一种洗车方式采用全自动洗车设备,可以节约人工成本,缩短洗车时间,提高洗车效率。无论是传统的人工洗车方式还是全自动洗车方式,这都需要电力支持,因此洗车位置一般设在电力方便的地方,如市区附近,这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快捷方便、适应范围广的一种自驱动汽车清洗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快捷方便、适应范围广的一种自驱动汽车清洗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驱动汽车清洗装置,包括废水处理装置和水泵,其中,还包括洗车箱和联动倒U形管,所述的洗车箱的下端安装有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所述的第一主轴从左至右依次安装有带轮、后驱动轮甲、第一逆止器和后驱动轮乙;所述的第二主轴从左至右依次安装有锥齿轮Ⅰ、前驱动轮甲、第二逆止器、前驱动轮乙和锥齿轮Ⅱ;所述的锥齿轮Ⅰ上安装有左圆柱凸轮;所述的锥齿轮Ⅱ上安装有右圆柱凸轮;所述的右圆柱凸轮上和左圆柱凸轮上均设有导向槽;所述的洗车箱的上端设有滑梁;所述的联动倒U形管的上端设有L形导柱;所述的L形导柱安装在滑梁上;所述的联动倒U形管的底端对称设有导柱;所述的导柱安装在导向槽中。
所述的第一主轴与第二主轴相互平行,第一主轴与第二主轴均与洗车箱的下端相平行,第一主轴通过带轮与水泵相连接;所述的联动倒U形管上设有若干个喷嘴;所述的废水处理装置安装在洗车箱的下方,废水处理装置包含有沉砂槽、格栅和净化池。
所述的后驱动轮甲的尺寸、后驱动轮乙的尺寸、前驱动轮甲的尺寸和前驱动轮乙的尺寸均相同,后驱动轮甲的宽度、后驱动轮乙的宽度、前驱动轮甲的宽度和前驱动轮乙的宽度均大于汽车轮胎宽度。
所述的后驱动轮甲与后驱动轮乙的外侧间距大于汽车后轮外侧间距,后驱动轮甲与后驱动轮乙的内侧间距小于汽车后轮内侧间距;所述的前驱动轮甲与前驱动轮乙的外侧间距大于汽车后轮外侧间距,前驱动轮甲与前驱动轮乙的内侧间距小于汽车后轮内侧间距。
所述的左圆柱凸轮与右圆柱凸轮转向相反;所述的导向槽角度相差180度。
所述的导柱有四个,且对称分布在联动倒U形管的底端。
现场使用时,首先,车主将汽车开进洗车箱后,汽车后轮带动前驱动轮甲和前驱动轮乙转动,后驱动轮甲和后驱动轮乙通过第一主轴将动力传递给带轮,带轮驱动水泵工作,水泵喷出的水经过管道传送到联动倒U形管中,再经喷嘴喷出,前驱动轮甲和前驱动轮乙通过第二主轴上的锥齿轮Ⅰ和锥齿轮Ⅱ将动力传递给左圆柱凸轮和右圆柱凸轮,使驱动左圆柱凸轮和右圆柱凸轮转动,继而实现联动倒U形管的往复运动,联动倒U形管的往复运动能够较大面积的清洗车体;其次,车主还可以通过变换档位来改变汽车后轮的转速,使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的转速均改变,进而改变水泵的转速;最后,当汽车清洗完之后,车主使汽车后轮反转,使第一逆止器和第二逆止器均反转锁死,致使前驱动轮甲、前驱动轮乙、后驱动轮甲和后驱动轮乙均锁死,汽车便可向后倒出洗车箱。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有效解决了洗车装置人工成本高、洗车时间长和运行成本高等问题,本发明采用汽车作为驱动装置,无需连接电源,操作方便快捷,适应性强,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经济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轴测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俯视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左视剖视图;
图5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废水处理装置;11.沉砂槽;12.格栅;13.净化池;2.水泵;3.洗车箱;31.第一主轴;311.带轮;312.后驱动轮甲;313.第一逆止器;314.后驱动轮乙;32.第二主轴;321.锥齿轮Ⅰ;3211.左圆柱凸轮;322.前驱动轮甲;323.第二逆止器;324.前驱动轮乙;325.锥齿轮Ⅱ;3251.右圆柱凸轮;33.滑梁;4.联动倒U形管;41.L形导柱;42.导柱;43.喷嘴;5.导向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67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