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高强度锚索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67830.3 | 申请日: | 2014-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8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唐锐敏;陈波;王润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盛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74 | 分类号: | E02D5/74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许泽伟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强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锚索,尤其是一种复合高强度锚索。
背景技术
由钻孔穿过软弱岩层或滑动面,把一端(锚杆)锚固在坚硬的岩层中(称内锚头),然后在另一个自由端(称外锚头)进行张拉,从而对岩层施加压力对不稳定岩体进行锚固,这种方法称预应力锚索,简称锚索,国内应用较多,如长江南岸链子崖危岩体治理和会同县中心街滑坡治理中都采用了此种锚索。我国煤炭领域每年大约用到2亿多套。以三峡工程为例,仅三峡船闸一项工程就需要消耗93,000套高强度锚杆和4,376束预应力锚索。
目前在该领域主要技术现状为普遍采用直径15.24mm钢绞线为基本受力载体,锚具和张拉锁定原理自投入工程应用以来,几乎没有大的改变和突破。这些传统锚索虽然是使用初期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是其缺点是锈蚀和失效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更不能在有酸性或者碱性地下水或大气降水影响的前提下,对锚索的耐久性和有效性提出直接挑战。从目前的使用状况来看,传统锚索的主要缺点如下:
(1)钢绞线的抗腐蚀和抗疲劳问题从材质上很难解决;
(2)锚具的有损夹持,带来潜在的隐患;
(3)自重大,造孔、搬运、安装施工劳动强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腐蚀的复合高强度锚索。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复合高强度锚索,包括主筋、填充层和包裹层,所述填充层包裹在主筋上,所述包裹层包裹在填充层上;所述主筋由高强度无机纤维、高强度高分子纤维或者二者结合构成;所述填充层由无机矿物纤维构成;所述主筋的纤维与填充层的纤维通过胶结材料胶结为一体。
进一步的是,所述高强度无机纤维为碳纤维、碳化硅纤维、碳化钨纤维或玻璃纤维;所述高强度高分子纤维为芳纶纤维、聚丙烯纤维、聚酯纤维或聚丙腈纤维。
进一步的是,所述胶结材料为丙烯酸树脂。
进一步的是,所述包裹层为高分子材料,并通过挤出工艺包裹在填充层上。
进一步的是,按断面积比例:主筋所占面积为25~35%、充填层所占面积为55~68%、包裹层所占面积为7~10%。
进一步的是,按断面积比例:主筋所占面积为15~25%、充填层所占面积为65~78%、包裹层所占面积为7~1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了主筋作为主要受力部件,填充层的纤维作为辅助受力部件,并使主筋与填充层的纤维胶结为一体,因此在张拉时可以保证锚索整体受力,解决了纤维之间松散结构的问题。这样的锚索在体积上与原有的钢锚索可以相同,从而不会改变原有的施工工艺和零部件,而锚索整体的重量却极大的降低,因此在施工中就更加方便,锚索具有耐腐蚀的特点,在长期使用中也不会失效。锚索的规格可以通过调节主筋的大小来设定,即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不同应力规格的锚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主筋1、填充层2、包裹层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主筋1、填充层2和包裹层3,所述填充层2包裹在主筋1上,所述包裹层3包裹在填充层2上;所述主筋1由高强度无机纤维、高强度高分子纤维或者二者结合构成;所述填充层2由无机矿物纤维构成;所述主筋1的纤维与填充层2的纤维通过胶结材料胶结为一体。本发明与传统纤维束具有一定的区别,传统纤维束采用捻合而成,在采用多层结构后各层之间容易滑动,不利于张拉。而本锚索的主筋1的纤维与填充层2的纤维通过胶结材料胶结为一体,这样就能实现传力功能,满足张拉的要求。
本锚索各层功能如下:
主筋1:主要有高强度无机纤维或高分子聚合物高强度纤维组成,形成复合锚索的核心受力元素。所述高强度无机纤维为碳纤维、碳化硅纤维、碳化钨纤维或玻璃纤维;所述高强度高分子纤维为芳纶纤维、聚丙烯纤维、聚酯纤维或聚丙腈纤维。这些材料的选择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定,结合成本考虑从而获得最佳的效果。
填充层2:主要为在主筋1和外包裹层3之间的充填材料,主要为无机矿物纤维为主,为辅助受力元素,也是张拉力传递和缓冲受力元素。
包裹层3:主要是外包裹材料,主要为包裹挂胶体,主要为摩阻力比较高的高分子材料,也是品质的颜色分辨元素。所述包裹层3为高分子材料,并通过挤出工艺包裹在填充层2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盛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盛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78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铁水处理的装置
- 下一篇:一种铁型覆砂筒体铸造活塞环覆砂造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