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植物协同修复镉、铅污染土壤的技术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68329.9 | 申请日: | 2014-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2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万玉山;黄利;陈艳秋;王晓敏;李定龙;杨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B09C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植物 协同 修复 污染 土壤 技术 方法 | ||
1.一种动植物协同修复镉、铅污染土壤的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按照如下步骤实施:
(1)协同修复床的建造;
(2)协同修复床中蚯蚓的优选、放养和收获;
(3)在协同修复床上筛选、种植与收割对镉、铅超量吸收的植物。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协同修复床的建造过程为:
①调查、实验、分析,确定污染土壤的范围、面积和深度;
②根据调查结果,规划、确定污染土壤治理的位置、面积;
③在治理目标区附近挖建边长为5-10米、深度为0.5-0.7米的协同修复床;
④协同修复床的底部防渗处理,采用铺设防渗薄膜,防渗薄膜可采用1.5-2毫米厚的塑料膜,搭接处要处理好,以提高防渗效果;进一步地,为防止防渗薄膜被破坏,需在防渗薄膜下部土层和防渗薄膜上表面铺设细砂,或以土工布加细砂作为保护层;
⑤剥离污染的土壤,充填到防渗薄膜的保护层上,剥离深度为0.5-0.7米,如果土壤污染的深度较大,需要对污染场地进行多次剥离,每次剥离的深度为0.5-0.7米;修复完成后的土壤可先堆积存放,待最下层土壤剥离后再充填回原位。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蚯蚓的优选、放养和收获过程为:
①把协同修复床分割成不同区域,在每个区域放养不同种类的蚯蚓;
②30-45天后实验分析不同种类蚯蚓体内的镉、铅含量,筛选出镉、铅超量吸收和积累最大的蚯蚓品种;
③在协同修复床的不同区域重新放养筛选出的蚯蚓品种,实验分析不同时期蚯蚓体内的镉、铅含量,确定协同修复床的最佳蚯蚓放养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筛选、种植与收割镉、铅超量吸收植物的过程为:
①把协同修复床分割成不同区域,在每个区域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在收获期收割,实验分析植物的茎、叶部位中镉、铅的含量,计算每种植物镉、铅的平均含量,按照镉、铅的平均含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筛选出镉或铅超量吸收和积累最大的植物物种;
②再在协同修复床上重新种植筛选出的对镉、铅超量吸收和积累最大的植物物种;
③对协同修复床定期浇灌,维持床上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植物协同修复镉、铅污染土壤的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筛选植物品种时,可分开单独实验分析植物的茎叶部位中镉(铅)的含量,计算每种植物镉(铅)的平均含量,按照镉(铅)的平均含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筛选出镉(铅)超量吸收和积累最大的植物品种;或者实验分析植物的茎叶部位中镉与铅的含量之和,计算每种植物镉与铅含量之和的平均值,按照镉与铅含量之和的平均值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筛选出镉、铅超量吸收和积累最大的植物品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植物协同修复镉、铅污染土壤的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种植的植物品种尽量选择乡土物种,这样成本低、效率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植物协同修复镉、铅污染土壤的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收获的蚯蚓和收割的植物送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8329.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