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结构平面螺旋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68702.0 | 申请日: | 2014-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223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田雨波;刘东;王兆尹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9/27 | 分类号: | H01Q9/27;H01Q2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结构 平面 螺旋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面螺旋天线,尤其涉及一种小型化的复合结构平面螺旋天线,属于微波天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超宽带天线的概念是由拉姆西于1957年提出的,超宽带是针对天线收发信号的相对带宽而言,当信号的带宽与中心频率之比小于1%时称为窄带,带宽与中心频率之比在l%与25%之间称为宽带,带宽与中心频率之比大于25%时称为超宽带。超宽带天线就是用来发射和接收超宽带信号的天线装置。现有技术的超宽带天线有戴森等人研制的等角平面螺旋天线和阿基米德平面螺旋天线。
但是,平面螺旋天线的发展一直受到其尺寸较大的限制。目前,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主要是两种,一是采用曲折臂形式的平面螺旋天线,通过延长电长度的方法来提高天线的低频段性能。二是采用复合结构的平面螺旋天线,将平面等角螺旋天线和平面阿基米德螺旋天线相结合,取两者天线各自的优点来提高天线的性能。但上述两种改进方式仍然存在问题,一是对天线尺寸降低的效果一般,二是天线的性能尤其是圆极化性能不佳。
平面螺旋天线并没有严格规定的技术指标,但行业内一般认为:回波损耗小于-10dB的频点频段为有效工作频段。极化指的是电磁波中电场矢量端的运动轨迹,当运动轨迹为圆形时,则认为产生该电磁波的天线为圆极化天线,圆极化性能的好坏是平面螺旋天线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用轴比大小来表示该性能,一般认为某频点频段的轴比小于3dB时,认为圆极化性能为良好。天线的增益是指在输入功率相等的情况下,天线与理想辐射单元在空间同一点处所产生信号的功率密度之比。一般来说,当平面螺旋天线的增益大于0dB时,认为可以正常工作,越大说明天线的发射接受能力越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结构平面螺旋天线,能有效降低平面螺旋天线的尺寸,并且提高天线的圆极化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复合结构平面螺旋天线,包括底板部分和天线部分,所述天线部分覆盖于底板部分之上,所述天线部分为槽辐射平面螺旋天线,包括天线臂、槽缝隙,所述天线臂为双臂对称结构,所述槽缝隙为平面等角螺旋线和平面阿基米德螺旋线的结合体,槽缝隙内圈采用平面等角螺旋线,外圈采用平面阿基米德螺旋线,所述平面等角螺旋线的末端和平面阿基米德螺旋线的起始端无缝连接,所述天线部分还包括四个贴片电阻,所述四个贴片电阻跨接连接于天线臂的最外圈及倒数第二圈之间,相邻的贴片电阻之间互差90度角。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复合结构平面螺旋天线,其中槽缝隙内圈的平面等角螺旋线为一圈半,对应的角度范围为0到2*π*1.5,平面等角螺旋线的起始半径为1mm,螺旋增长率为0.221;所述平面阿基米德螺旋线,对应的角度范围为2*π*2.5到2*π*10,平面阿基米德螺旋线起始半径为2.79mm,螺旋增长率为0.12,天线臂的最外圈直径为50mm;所述四个贴片电阻阻值为160欧姆;所述底板部分厚度为0.8mm,采用介电常数为2.2的介质板。
前述复合结构平面螺旋天线,还包括第一铜环、第二铜环,所述第一铜环设置于天线臂最外圈的外侧,所述第二铜环设置于第一铜环的外侧。
前述复合结构平面螺旋天线,其中第一铜环的环宽为0.45mm,与天线臂最外圈间隔为0.45mm,所述第二铜环的环宽为0.45mm,与第一铜环的间隔为0.4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与原有的同类型天线相比,天线尺寸大幅降低。2、天线在2GHz-18GHz频段内,天线轴比仅为2dB,圆极化性能得到较大的提高。3、有效的提高了天线的增益,在天线低频段(2GHz),增益仍可达到3dB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普通复合结构槽平面螺旋天线;
图2是本发明的复合结构平面螺旋天线;
图3是普通复合结构平面螺旋天线和本发明的复合结构平面螺旋天线的回波损耗曲线图;
图4是普通复合结构平面螺旋天线和本发明的复合结构平面螺旋天线的轴比曲线图(取最大辐射方向);
图5是本发明的复合结构平面螺旋天线的几个主要频点的E面方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87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板料上料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用于电力设备通信的小型可插拔光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