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体水合物生成促进剂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69852.3 | 申请日: | 2014-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20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周诗岽;赵苗苗;余益松;王树立;饶永超;赵书华;徐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19/00 | 分类号: | B01J19/00;B01J3/00;C10L3/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水合物 生成 促进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然气水合物,特指一种能够强化气体水合物生成的促进剂。
背景技术
气体水合物是指气体分子和水分子在一定高压低温条件下通过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非化学计量的笼形固体化合物;水合物的生成过程则是一个伴随着物质的转移与能量变化的过程,强化水合物的生成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传统的搅拌、喷淋、鼓泡等机械强化手段以及主要是为了增强气液的传质过程,以减小水合物的生成阻力,而各种化学促进剂的添加,包括热力学促进剂和动力学促进剂等,则主要是为了增强气液界面的传热传质;纳米流体作为一种具有高导热性及传热性的工质,因其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及较大的比表面积,目前已被证明能够极大程度的增强气液反应过程中的传热及传质。在传统的强化手段中,机械强化主要是利用搅拌等方式以增大气液的接触面积及加快局部反应热的移除为目的来实现的,但该促进方法能耗大,需要外部动力设备的辅助,只适用于小规模水合物的生产;文献“杜燕,何世辉,黄冲,等.喷射反应器中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实验[J].天然气工业,2008,28(8);126-128.”提出了一种喷射循环式水合物快速生成装置,文献“白净,梁德青,李栋梁,等.天然气水合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08,37(10);1083-1088.”指出了采用搅拌,鼓泡,流化床等形式的水合物强化生成装置;化学强化被认为是当前水合物生成最优的强化方式,传统的促进剂包括离子液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机硅、复合型水合物生成促进剂等,其中SDS(十二烷基硫酸钠)是目前实验结果认为促进效果最好的一种表面活性剂;专利“一种复合型气体水合物促进剂及其制备方法”(公开(公告)号CN 103318890A)提出了一种离子液体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而成的复合型水合物促进剂,专利“气体水合物生成促进剂及其制法和应用”(公开(公告)号CN102784604 A)提出了一种由表面活性剂溶液和强疏水性固体粒子组合而成的促进剂,专利“一种CO2水合物生成促进剂”(公开(公告)号CN 101596393A)提出了一种由季铵盐化合物的水合物生成促进剂;但总体上说这些促进剂对水合物生成的促进效率仍然不够高,且相对于工业化应用过程来说,用量大、重复利用率低,经济性差;因此,亟需开发出一种浓度低,经济性好,效率高的水合物促进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水合物技术工业化进程当中所遇到的水合物高效连续生成问题,在现有强化技术基础上,提供一种浓度低,经济性好,效率高的水合物促进剂。、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
本发明所配制的气体水合物生成促进剂是将一种新型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与具有强传热效果的固体活性炭微粒以一定的质量比进行配制得到的;该试剂在经过高速机械搅拌以及超声波分散后形成了一种液体混合物,其实质是具有高导热性能的固体微粒包裹于双子表面活性剂中,使得纳米固体微粒不易聚团,进而形成了溶质分散均匀,无沉淀的混合溶液。
纳米活性炭粉对水合物生成促进作用不仅在于其的高导热特性,其所具有的传输特性、増溶特性及相关的微尺度效应也是提高水合物生成过程中气体的捕获速率的重要原因。烷基二苯醚二磺酸盐是一种最新型的双子表面活性剂,其对气体的增溶、对液体的表面张力的减小都有极大效果,在水合物促进技术方面的应用还没有报道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所提供的水合物生成促进剂是由纳米分散颗粒与表面活性剂复配,并溶于水中形成的混合溶液;以混合水溶液总量计算,烷基二苯醚二磺酸盐表面活性剂所占的质量分数为0.01%~0.08%,纳米活性炭粉的质量分数为0.05% ~0.15%,水的质量分数为98.42%~99.94%。
本发明所采用的双子表面活性剂烷基二苯醚二磺酸盐制备方法可采用常规技术手段制备,也可采用如下方法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98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