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大豆种子出苗率的育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73466.1 | 申请日: | 2014-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85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卢为国;李海朝;王树峰;练云;魏荷;张辉;武永康;王金社;雷晨芳;李金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代理公司: | 郑州市华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2 | 代理人: | 张爱军 |
地址: | 45000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大豆 种子 出苗率 育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豆育种方法,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提高大豆种子出苗率的育种方法。
背景技术
大豆是双子叶植物,出苗时子叶出土,顶土能力差,确保苗匀苗齐是大豆获得高产的关键。黄淮海地区小麦-大豆为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农时紧张,麦后种豆多采取贴茬播种。播种质量差,难以保证苗全、苗匀,造成多年以来形成的“有钱买籽,无钱买苗”的传统观念,播种量很大,但出苗不匀,田间缺苗断垄和疙瘩苗现象普遍,严重影响品种的产量发挥。
进行大豆免耕精量播种,单粒均匀下籽,可以保证苗齐苗匀。精量播种可省种20%左右,下籽均匀避免了疙瘩苗的出现,省去了后续的间苗工作量,减少劳动力的投入;苗匀可以从总体上调整个体与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和养分的供需矛盾,是确保大豆高产的关键。免耕精量播种适应了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农村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需求。但精量播种单粒下籽,对种子的出苗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点反映在种子的出苗顶土能力和出苗速度上。
近年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发生频繁,农业安全生产风险加大。大豆出苗速度快,减少了播种后大豆籽粒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有效降低大豆萌发出苗时期病害的发生,尤其播种后出苗前遇低温天气,苗期田间病害发生更为明显。
大豆播种深度与种粒大小、土壤质地和墒情有关。大豆种子在土壤中吸水膨胀后,需要有足够的温度和氧气才能发芽,而播深对这些发芽条件都有直接影响。大豆种子发芽后,依靠下胚轴伸长,将子叶拱出地面,大粒种子比小粒种子所受到土壤阻力更大,需水量也多。因此,大粒种子播种过深或过浅都不容易出苗。通常土壤质地疏松可稍深些,土壤黏重稍浅些,一般以3~5厘米为宜。如何提高大豆的出苗率是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通过大豆杂交后代早世代深播,进而提高大豆出苗顶土能力的育种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大豆种子出苗率的育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遗传关系较远或不同生态类型,农艺性状优良、优缺点互补的大豆亲本材料杂交,得到F1代;
(2)在黄淮南片地区夏季大豆适播期将F1代进行深播,播种深度为8-10cm,将播种后6天内出苗率在70%以上的杂交组合保留下来,成熟时按组合将F1代混收得到F2代;
(3)将F2代继续深播,播种深度为8-10cm,将播种后6天内能顶土出苗的F2代个体或播种后6天内出苗率在70%以上的株行保留下来,成熟时将保留下来的F2代按组合进行摘荚混合脱粒或单株选择,得到F3代;
(4)将F3代继续深播,播种深度为8-10cm,再次将播种后6天内能顶土出苗的F3个体或播种后6天内出苗率在70%以上的株行保留下来,成熟时将保留下来的F3代按组合进行摘荚混合脱粒或单株选择,得到 F4代;
(5)将F4代按正常深度播种,同时结合产量、品质和抗性进行评价和选择单株,最终选育出适合生产需要的高出苗率的大豆新品种。
所述播种深度8-10cm的具体要求如下:播种深度根据大豆籽粒的大小而定,每百粒大豆籽粒重≥25g时,播种深度为8cm;每百粒大豆籽粒重在<15g时,播深为10cm;每百粒大豆籽粒重15g≤粒重<25g时,播种深度为8.5-9.5cm。
所述黄淮南片地区夏季大豆适播期为6月中上旬,温度为18℃-22℃。
其中大豆亲本材料的杂交组合为郑9805×PI437654、郑9805×立丰或郑9525×中黄13。
其中大豆亲本材料的杂交组合为郑0166×Spry、中黄13×Williams、Hobbit87×郑9805或郑9525×Spry。
本发明的积极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34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