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73663.3 | 申请日: | 2014-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5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洪铮 |
主分类号: | B62M1/00 | 分类号: | B62M1/00;B62K19/00 |
代理公司: | 连云港润知专利代理事务所 32255 | 代理人: | 刘喜莲 |
地址: | 222000 江苏省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力 转化 动力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特别涉及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如专利号为201110149175.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该车在车梁处利用杠杆原理将其改进为一个灵活的驱动机构,将车辆的后叉设计更为合理,实现前后车轮的同步协调向前,当车上的重力前移时,最大限度地增加前倾力,减少车在前进时的阻力,当行驶颠簸时,物体在车上进行上下运动,通过势能与动能的转换,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经试验,这种改进比普通车省力且速度快,但对车梁处进行改进的技术方案在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转化上虽有进步,但还是不够明显,特别对于在颠簸严重的道路上,车对人的缓冲效果不好,舒适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省力,增速效果好,舒适性好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是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包括车架、前后车轴、中轴、车座和安装在前后车轴上的前后车轮,所述车架包括前管、车梁、立管和后车架,其特点是,所述车梁为向后上方倾斜的斜梁,斜梁的前端连接在前管上,斜梁的中部设有带插轴的轴承孔,斜梁的后端设有带轴承的连接头,斜梁中部的轴承孔两侧通过插轴连接有对称设置的左右叉梁,连接在中轴上的立管上端穿过左右叉梁中间与车座下方的鞍管下端相接,鞍管下端插在立管内,在立管的中部固定有驱动板,驱动板的前端设有与斜梁后端连接头连接的插头;左右叉梁的后端设有与同侧叉梁相接的后叉架,后叉架包括与同侧叉梁固定连接的上叉杆、与上叉杆平行的下叉杆、连接上叉杆和下叉杆的斜叉杆以及固定在斜叉杆下方装在后车轮左右两侧车轴上的后叉板,对称设置的上叉杆前端之间固定有连接杆,下叉杆的前端固定在立管上,连接杆与立管中部之间装有拉力弹簧。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在所述下叉杆与中轴之间设有平叉杆。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在所述斜梁的前端部与前管之间设有加强杆。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在所述前管的下端与前车轴之间设有前倾叉,前倾叉的叉体包括对称卡在车轮两侧前车轴上的前叉板和装在前叉板前方的双层倾叉,双层倾叉的斜度为35°~4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在所述前管的下端与前车轴之间设有向后上方倾斜设置的推进叉,推进叉的倾斜角度为30°~8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在所述前管的下端与前车轴之间设有向前弯折的拉动叉,拉动叉弯折处的夹角为60°~120°。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所述斜梁设置为曲斜梁,曲斜梁折弯部的夹角为30°~160°,折弯部后端的斜度为20°~40°。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所述斜梁设置为直斜梁,直斜梁的斜度为10°~20°。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所述拉力弹簧的外径为28mm~34mm、内径为18mm~20mm、长度为150mm~200mm。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所述驱动板与斜梁所成的夹角小于180°,所述立管、前管的斜度为60°~75°,所述上叉杆、下叉杆的斜度为130°~140°,上叉杆和斜叉杆所成的夹角小于90°,前车轮与后车轮的直径之比为1: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洪铮,未经张洪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36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圆盘锯片全自动淬火线出料装置
- 下一篇:基于蓝牙的家庭安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