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却系统汽蚀试验用放气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75611.X | 申请日: | 2014-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90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王雷鸣;吕俏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5/02 | 分类号: | G01M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关文魁 |
地址: | 241006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系统 汽蚀 试验 放气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试验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却系统汽蚀试验用放气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均为强制循环水冷系统,即利用水泵提高冷却液的压力,强制使冷却液在发动机中循环流动。但是在水泵运转的过程中,由于水泵中压力和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水泵乃至整个冷却系统出现汽蚀。汽蚀对冷却系统存在较为严重的危害,所以在将发动机批量生产之前,需要对冷却系统进行汽蚀试验,来测定水泵在不同转速以及不同温度下出现汽蚀的汽蚀极限压力。在试验过程中,通常需要通过放气装置来降低整个冷却系统的压力。
现有技术中的放气装置均为膨胀水壶,膨胀水壶与冷却系统连通,且膨胀水壶上设置有放气阀,使用时,人工对膨胀水壶进行操作,打开膨胀水壶上的放气阀并观察冷却系统中的压力,当冷却系统中的压力出现下降时关闭放气阀,同时观察冷却系统内冷却液的流量变化情况,在冷却液的流量无下降时,再次打开放气阀进行放气后将放气阀关闭,如此循环直至冷却液的流量下降到要求值,此时冷却系统中的压力为出现汽蚀的汽蚀极限压力。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技术中的膨胀水壶在使用时需要人工对其进行操作,由于人工操作对放气幅度、放气速度、放气时间等不易控制,很容易出现放气幅度或放气速度过大、放气时间过长等现象,最终导致冷却系统中的压力下降过大,使得冷却液的流量下降至要求值以下,最终无法准确测得冷却系统的汽蚀极限压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人工操作不易控制而导致无法准确测得冷却系统的汽蚀极限压力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汽蚀试验用放气装置及方法。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汽蚀试验用放气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管道、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检测系统和控制系统,所述管道、膨胀水壶、冷却系统顺次连通,所述第一电磁阀与所述第二电磁阀均设置在所述管道上,所述检测系统设置在所述冷却系统上,所述检测系统用于检测所述冷却系统中冷却液的流量和所述冷却系统中的压力,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检测系统均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均设置在所述冷却系统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冷却系统外部,且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膨胀水壶内部连通,所述流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冷却系统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多头连接器,所述多头连接器分别与所述管道、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膨胀水壶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电气控制箱和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置在所述电气控制箱上,所述电气控制箱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管道为加热型采样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磁阀为两位三通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为两位二通电磁阀。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装置还包括压缩空气管,所述压缩空气管、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管道顺次连通,所述压缩空气管用于向所述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汽蚀试验用放气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冷却系统汽蚀试验用放气装置中的管道、膨胀水壶与冷却系统顺次连通;
通过检测系统检测所述冷却系统中的压力;
当所述冷却系统中的压力达到第一阈值,开启第一电磁阀,使所述冷却系统中的气体进入所述第一电磁阀与第二电磁阀之间的管道中;
通过检测系统检测所述冷却系统中冷却液的流量;
当检测到所述冷却液的流量下降,关闭所述第一电磁阀,并开启所述第二电磁阀,使所述第一电磁阀与第二电磁阀之间的所述管道中的气体排出;
关闭所述第二电磁阀,检测所述冷却液的流量,并判断所述冷却液的流量是否下降至要求值;
若所述冷却液的流量下降至要求值,则停止放气,若所述冷却液的流量未下降值所述要求值,则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述冷却液的流量下降至要求值。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56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砂带机湿法打磨系统
- 下一篇:一种角膜接触镜打磨清洗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