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元催化器控温保护支架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78545.1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9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瑞林迪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28 | 分类号: | F01N3/28;F01N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80 天津市西青区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元 催化 器控温 保护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三元催化器控温保护支架。
背景技术
三元催化器,是安装在汽车排气系统中最重要的机外净化装置,它可将汽车尾气排出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通过氧化和还原作用转变为无害的二氧化碳、水和氮气。
目前,三元催化器大多数内部都是蜂窝陶器形成的催化剂承载体,碰撞后容易破碎,使催化器和排气系统堵塞;而且,三元催化剂最低要在250℃的时候起反应,温度过低时,转换效率急剧下降,而催化剂的活性温度(最佳的工作温度)是400℃到800℃左右,温度过高也会使催化剂老化加剧。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安装保护支架的方式对三元催化器进行保护,避免其受到外力冲击而受损;在温度方面,通常采用安装隔热带、隔热板的方式来给三元催化器降温。以上方式存在很多弊端:1.安装保护支架与隔热带、隔热板操作繁琐,加工成本高,相互配合容错率低,稳定性差;2.隔热带、隔热板只能给三元催化器降温,不能控制温度,而三元催化器温度过低时,转换效率会急剧下降,隔热带、隔热板会阻止三元催化器开始工作时的升温速度,不利于三元催化器工作。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公开一种三元催化器控温保护支架,结构简单,安装简便,加工成本低,提高了三元催化器安装的强度,能够调控三元催化器的工作温度,使其在最佳温度范围内工作,保证使用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元催化器控温保护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包括中心安装部和分别与所述中心安装部固定连接的上安装部、下安装部、左安装部、右安装部,所述中心安装部上设有观察口,所述下安装部上开设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安装温度传感器,所述左安装部内壁设有风扇,所述右安装部上开设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安装控制器,所述左安装部与所述右安装部对称部位分别设有三元催化器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中心安装部与所述上安装部、所述下安装部、所述左安装部、所述右安装部均为焊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应范围为100℃-1200℃。
优选地,所述两个三元催化器安装孔直径相同。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保护支架提高三元催化器安装的强度,避免其受到外力冲击而受损;通过安装在支架上的温控系统来调控三元催化器的工作温度,避免其温度过高或温度过低而影响工作效率,使其在最佳温度范围内工作,保证使用安全。
2.通过一个保护支架实现提高三元催化器安装强度与工作效率的统一,该支架结构简单,安装简便,加工成本低,稳定性强,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利于普及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中心安装部 2、上安装部 3、下安装部
4、左安装部 5、右安装部 6、观察口
7、第一凹槽 8、温度传感器 9、风扇
10、第二凹槽 11、控制器 12、三元催化器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三元催化器控温保护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包括中心安装部1和分别与中心安装部1固定连接的上安装部2、下安装部3、左安装部4、右安装部5,中心安装部1上设有观察口6,下安装部3上开设第一凹槽7,第一凹槽7内安装温度传感器8,左安装部4内壁设有风扇9,右安装部5上开设第二凹槽10,第二凹槽10内安装控制器11,左安装部4与右安装部5对称部位分别设有三元催化器安装孔12。
中心安装部1与上安装部2、下安装部3、左安装部4、右安装部5均为焊接连接,牢固耐用。
温度传感器8的感应范围为100℃-1200℃,含盖了三元催化器工作时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设计合理,实现温控。
两个三元催化器安装孔12直径相同,分别设置于左安装部4与右安装部5对称部位,便于三元催化器的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瑞林迪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天津瑞林迪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85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燃气轮机排气余热的有机朗肯循环发电装置
- 下一篇:一种自激抖动射流混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