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安眠果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80373.1 | 申请日: | 2014-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79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陈桂英;王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桂英 |
主分类号: | A23L1/29 | 分类号: | A23L1/2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38510 四川省广***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眠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深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分利用花生叶或壳的制成的安眠果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花生壳或花生叶由于适口性极差,因此只能当作植物肥料或动物饲料进行处理。
研究表明,花生叶或壳具有以下多种药用功效:
1)降压作用 花生叶醇提取物静注对麻醉犬有显着的降压作用,平均降压百分率为47.3%,降压维持时间39min,阻断颈总动脉、阻断窦神经及切断迷走神经均有显着降压作用,降压的主要成分黄酮类化合物。
2)镇静催眠作用 花生叶的水、醇、石油醚等,表明其有镇静、催眠作用。
鉴于花生叶或壳具有如此之高的药用价值,因此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花生叶或壳,提高花生种植的附加值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安眠果,所述安眠果主要由花生叶或花生壳制成,具有安神、改善睡眠之功效。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安眠果的制作方法,通过该方法制作的安眠果具有味香、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等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提供了一种安眠果,其主要由以下原料组成:花生叶或壳、红枣粉和浮小麦,其中以花生叶或壳为主料,红枣粉和浮小麦为辅料。
进一步,主要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花生叶或壳30-60份、红枣粉15-30份、浮小麦5-25份。
进一步,主要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花生叶或壳30-60份、红枣粉15-30份、浮小麦5-25份、糯米粉10-15份、芝麻1-10份。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提供了一种上述安眠果的制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花生叶或壳进行蒸煮,蒸煮后晾至室温;
S2)将步骤S1中晾至室温的花生叶或壳进行进一步的软化处理;
S3)将软化后的花生叶或壳粉碎,并与红枣粉和浮小麦混合,得混合料;
S4)向混合料中添加调味料;
S5)将步骤S4中加有调味料的混合料制成特定形状后进行油炸,油炸后捞出即得安眠果。
进一步,步骤S2中所述软化处理的方式为:向步骤S1中晾至室温的花生叶或壳中加入酵母菌进行发酵处理。作为并列的替换方案,步骤S2中所述软化处理的方式还可以为:向步骤S1中晾至室温的花生叶或壳中加入纤维素酶进行酶解处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安眠果,采用花生叶或壳、红枣粉和浮小麦为原料制成,具有镇静、安神、将血压之功效。另外,通过将花生叶或壳制成保健食品,提高了种植花生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社会化效益。
2)本发明的安眠果的制作方法,解决了花生叶或壳缺乏适口性,难以形成食品的问题,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制作的安眠果具有味道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安眠果
本实施例中的安眠果,主要由以下原料组成:花生叶或壳50g、红枣粉20g、浮小麦14g。其中,浮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干瘪轻浮的颖果,又称浮水麦、浮麦。夏至前后,成熟果实采收后,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筛浮小麦去灰屑,用水漂洗,晒干。《现代实用中药》记载浮小麦具有“补心,止烦”的作用,本发明的安眠果以镇静安神的花生叶或壳为主料,以补心止烦作用的浮小麦和补中益气的红枣为辅料,具有安神、改善睡眠的功效。
实施例2 一种安眠果
进本实施例中的安眠果,主要由以下原料组成:花生叶或壳40 g、红枣粉25 g、浮小麦15 g、糯米粉10 g、芝麻5 g。
实施例3一种安眠果的制作方法
本实施例的安眠果的制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花生叶或壳进行蒸煮,时间10-20min,温度95以上,蒸煮后晾至室温20-30度;
S2)将步骤S1中晾至室温的花生叶或壳进行进一步的软化处理,所述软化处理的方式为:向步骤S1中晾至室温的花生叶或壳中加入酵母菌进行发酵处理。作为并列的替换方案,步骤S2中所述软化处理的方式还可以为:向步骤S1中晾至室温的花生叶或壳中加入纤维素酶进行酶解处理。;
S3)将软化后的花生叶或壳粉碎,并与红枣粉和浮小麦混合,得混合料;
S4)向混合料中添加盐、葱花等调味料;
S5)将步骤S4中加有调味料的混合料制成特定形状后进行油炸,油炸后捞出即得安眠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桂英,未经陈桂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03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在轴类零件的端面上加工出圆弧盲槽的工艺
- 下一篇:车轮背腔去毛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