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1273.0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187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2 |
发明(设计)人: | 任伊宾;孙玉霞;肖克沈;杨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C1/08 | 分类号: | C22C1/08;C22C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张晨 |
地址: | 110015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金属材料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具有三维通孔结构的多孔金属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其特征在于:在真空环境中,使合金中一种或一种以上易挥发合金元素挥发,最终形成多孔纯金属或多孔合金。该工艺方法简单,制备成本低,所得金属孔隙率可以调节,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原子能、电化学、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医药、环保或建筑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加工制备领域,涉及一种新型多孔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多孔金属的显著特征是其内部具有大量的孔隙,这些内部孔隙使多孔金属材料具有诸多优异的特性,如比重小、比表面大、能量吸收性好、换热散热能力高、吸声性好、渗透性优、电磁波吸收性好等等。多孔有机高分子材料强度低且不耐高温,多孔陶瓷则质脆且不抗热震,因此多孔金属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原子能、电化学、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医药、环保、建筑等行业的分离、过滤、催化、电化学过程、消音、吸震、屏蔽、热交换等工艺过程中,制作过滤器、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多孔电极、能量吸收器、消音器、减震缓冲器、电磁屏蔽器件、电磁兼容器件、换热器和阻燃器等。
目前金属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有熔体发泡法,固体-气体共晶凝固法,粉体发泡法,熔铸法,喷雾发泡法,金属粉末或纤维烧结法,海绵浸浆烧结法,电沉积法,气相沉积法等等。近些年脱合金法也成为一种制备纳米多孔材料的方法,主要通过选择性腐蚀,可以制备出纳米多孔铂、纳米多孔钯、纳米多孔钛以及纳米多孔铜等。但是此方法属于脱合金腐蚀,用于制备多孔金属材料一般都是在金属材料表层进行,难以制备大块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具有三维通孔结构的多孔金属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
本发明具体提供了一种多孔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真空环境中,使合金中一种或一种以上易挥发合金元素挥发,最终形成多孔纯金属或多孔合金。
本发明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合金中一种或一种以上易挥发合金元素(造孔元素)在特定的温度区间相对较高的蒸汽压(至少同一处理温度下高三个数量级以上),通过持续高真空使其逐渐挥发,最终形成多孔纯金属或合金。因此,采用的原材料必须是合金,而且其中至少有一种造孔元素,造孔元素相对合金中基体元素具有相对较高的蒸汽压,且造孔元素能够和基体合金元素形成均匀的合金或固溶体,合金中造孔元素的含量需要控制在20at.%-80at.%以形成不同的孔隙率,最后使造孔元素在低于合金熔点温度以及持续高真空的条件下挥发。
本发明所述多孔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节约能源和提高效率,所用合金的厚度最好控制在0.005-1000mm之间,将合金在200℃-1200℃、真空度小于10Pa条件下根据合金厚度保温0.1小时以上,使易挥发合金元素逐渐挥发。
本发明所述多孔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过程为:采用市售合金或自制合金,要求该合金中至少含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易挥发合金元素;根据不同合金的熔点以及不同易挥发合金元素的蒸汽压特点,将合金在低于合金熔点温度下,通过持续高真空使易挥发合金元素从合金中脱出,真空度建议保持在10Pa以下,最终形成多孔纯金属或多孔合金;其中,所述易挥发合金元素要求其蒸汽压比合金中基体元素的蒸汽压高(在同一处理温度下至少高三个数量级以上),且能够与基体合金元素形成均匀的合金或固溶体。
造孔元素必须根据所制备多孔金属的特点选择,例如铁基合金或镍基合金等熔点高于1200℃的合金均可以选择锰元素作为造孔元素,而铜合金可以选择锌、锶、镉等合金元素作为造孔元素。
制备多孔金属材料的原始合金材料可以采用冶炼、粉末冶金等方法制备,使用前需将合金表面抛光去氧化皮,也可以通过表面离子镀、喷涂等表面处理方法在普通合金表面制备以上所述的合金层,通过本工艺获得表面多孔的梯度材料。也可以采用本发明处理工艺将粒度大于10微米以上的合金粉末制备成多孔合金粉末或球体。
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制备的多孔金属材料,其孔径分布为0.01-100微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12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陶瓷颗粒梯度增强Cu热沉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