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全植入式血泵的供能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1834.7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8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谭建平;黄智才;刘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黄美成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植入 式血泵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全植入式血泵的供能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心脏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世界上需要接受心脏移植的病人越来越多,但是全世界心脏供体稀缺,许多患者因此失去了生存机会,为解决这一难题,人工心脏(血泵)应用而生。人工心脏是指能够部分或完全代替自然心脏的功能,维持正常的人体血液循环的心脏辅助装置。其可以帮助衰竭的心脏完成循环功能,减轻心功能不全的病人自身的心脏负担,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同时,降低病人的心肌耗氧量,改善其心肌收缩力,促进病人自身心脏泵机能的恢复。它还可用于心脏移植的过渡期,为病人等候以后的心脏移植争取时间。在众多种类的血泵中,全植入式血泵因没有经皮导线,避免了内外贯通,大大降低了人体感染的机会,同时可以有效减少溶血问题,因此成为血泵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在全植入式血泵的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血泵系统的供能方式。
目前国内外主要的血泵系统依然是采用有线供电的,电缆穿皮引起的感染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克服。现有技术的供电就是直接从体内的血泵装置引出导线,然后接上外部电源供电。
对于体内储能方式,主要有放射性核能源、生物能源以及电池。放射性核能源如238Pu原子能,按输出功率为50W计算,可以用5至10年。但是价格相当昂贵,并且植入体内后的核安全和污染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至于生物能源,已经有相关的研究人员提出利用食物、肌力或生物电能等作为能源,驱动心室辅助和人工心脏以推动血液循环的设想。但试验之后获得的功率与所需的功率相差太远,目前还没有实用价值。对于电池,由于目前大容量高能电池的发展受到限制,不可能长时间向血泵提供足够的能量,因而限制了整个系统使用的连续性。
常宇和郝冬梅提出利用体外的直流电机驱动体外永磁转子转动,通过磁耦合,引起植入体内的永磁转子的同步转动,再通过发电机将转子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经过倍压整流和滤波电路后,通过充电器向充电电池充电,为血泵工作提供能量(专利号:200620012054.0)。该系统避免了导线穿皮引起的感染,但这种通过电磁感应传递能量的方式传输距离仅为数厘米,且所用电机带动永磁转子转动,进而通过旋转磁场耦合感应生成电流,其能量损耗很大,效率低。另外其滤波和整流电路主要由二极管和电容组成,所输出的电压稳定性较差。该系统接通外部电源时,血泵的供电仍只能由电池提供,电池充电的同时在放电,因而充电时间长,充电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电缆穿皮引起的感染、能量无线传输距离太短或线圈安装位置要求苛刻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利用磁共振原理供电的用于全植入式血泵的供能系统。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全植入式血泵的供能系统,包括体外部分与体内部分;
所述体外部分包括外接电源模块、驱动器、送电线圈、电压与电流检测模块、控制器、无线接收模块及显示模块;所述外接电源、驱动器及送电线圈依次相连;电压与电流检测模块检测送电线圈上的电压和电流,并传输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驱动器相连;所述无线接收模块与显示模块相连;
所述体内部分包括受电线圈、整流与滤波电路、电源管理电路、充电电池、控制电路、电磁体、电量检测模块和无线发送模块;所述受电线圈、整流与滤波电路、控制电路及电磁体依次相连,受电线圈产生的感应电流经整流与滤波电路向控制电路供电,控制电路控制电磁体的磁极的输出状态,从而驱动作为血泵的永磁转子转动,即为血泵供电;
所述控制电路还由充电电池供电,所述整流与滤波电路与所述电源管理电路相连,电源管理电路与充电电池相连;所述电量检测模块与充电电池相连,无线发送模块与电量检测模块相连;
所述送电线圈通过磁共振将能量传递给受电线圈,共振频率为13-14MHz;
所述无线发送模块与无线接收模块无线通信连接。
所述外接电源模块为220V交流电源或24V直流电源,所述220V交流电源通过整流电路输送24V直流电。
所述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均为印制在PCB板上的环状铜箔。环状铜箔的使用使得线圈体积小,另外PCB板表面涂有三防漆,装置具有防水、轻便等特点。
所述印制有送电线圈的PCB板设置于体外吸盘中。
所述体外吸盘为圆形、中间凹陷的盘状部件,体外吸盘凹陷部内壁上设有与送电线圈所在PCB板尺寸相配合的环状卡槽以及一个用于导线穿过的通孔,吸盘材质为丁腈橡胶。
利用吸盘吸附在人体皮肤上,线圈的安装位置无需完全吻合即可实现能量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18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