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客运专线全程无负序供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2358.0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696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宋玉泉;管晓芳;宋家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M3/00 | 分类号: | B60M3/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朱世林;王寿珍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客运 专线 全程 无负序 供电系统 | ||
1.一种高速客运专线全程无负序供电系统,主要由外部供电系统和内部供电系统组成,其特征在于:
由三相110KV或220KV专用供电网输至牵引变压器的原边,由牵引变压器副边输出电压为27.5KV、额定电压25KV的两路单相α和β电,在铁路上行或下行的每一列锚段支柱上设有锚段腕臂,在锚段腕臂上设有两条平行的承力索,在每条承力索与接触导线之间设有吊弦,单相α和单相β分别与接触导线连接,单相α和单相β相互平行,彼此绝缘;
动车组的受电弓为双相受电弓T1、T2,T1升起时,T2必须降下;T2升起时,T1必须降下,在双相受电弓左右两臂的上端分别设置左右接触器α′和β′,接触器为凹型结构,而且分别与供电网的单相α、单相β有良好的滑动接触,受电弓两臂为碳结构,左右两臂彼此由绝缘器M1和M2实现良好的绝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客运专线全程无负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CRH3型8厢动车组,将1动、2拖、3动、4拖设为基本单元TUB1,将5拖、6动、7拖、8动设为基本单元TUB2,TUB1与TUB2之间增设断路开关K3、K4,当断开K3、K4时,基本单元TUB1和基本单元TUB2便分为两个完全独立,彼此绝缘,供电相同,相互对称的基本单元,双相受电弓T1、T2分别设在2拖、7拖车顶上方,当双相受电弓T1升起,双相受电弓T2降下时,由双相受电弓左右两臂滑动接触器α′和β′与双相开关K1α和K1β相连,当双相受电弓T2升起,双相受电弓T1降下时,由双相受电弓左右两臂的滑动接触器α′和β′与双相开关K2α和K2β相连,于是单相α只给基本单元TUB1供电,单相β只给基本单元TUB2供电,在单相α或单相β不设过分相结构的条件下,在A、B、C三相专用高压电网的负载也完全平衡、对称,便在运行全线不引起负序电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客运专线全程无负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CRH2型8厢动车组,将1拖、2动、3动、4拖设为基本单元TUB1,将5拖、6动、7动、8拖设为基本单元TUB2,TUB1与TUB2之间增设断路开关K3、K4,当断开K3、K4时,基本单元TUB1和基本单元TUB2便分为两个完全独立,彼此绝缘,供电相同,相互对称的基本单元,双相受电弓T1、T2分别设在CRH2型8厢动车组4拖、6动的车顶上方,当双相受电弓T1升起,双相受电弓T2降下时,经双相受电弓左右两臂的滑动接触器α′和β′与进入动车组的单相α和单相β,与双相切断开关K1α和K1β相连,当双相受电弓T2升起,双相受电弓T1降下时,由双相受电弓左右两臂α′和β′与进入动车组的单相α和单相β,与双相开关K2α和K2β相连,由于两路单相供电网的负载相同,所以无需设置过分相,在专用三相A、B、C高压电网中也不引起负序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客运专线全程无负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车组采用双列8厢重组为16厢动车组,前列8厢与后列8厢机械连接,前列8厢动车组为TUB1基本单元,后8厢动车组为TUB2基本单元,两个基本单元的电路用断路器开关断开或连接,当两列8厢编组的双相受电弓T1升起时,两列8厢编组的双相受电弓T2降下时,由牵引变压器输出的单相α和单相β经双相受电弓T1的滑动接触器α′和β′输入两列动车组的供电系统,当两列8厢编组的双相受电弓T2升起时,两列8厢编组的双相受电弓T1降下时,由牵引变压器输出的单相α和单相β经双相受电弓T2的滑动接触器α′和β′输入两列动车组的供电系统,前后列8厢编组的供电线路完全相同,于是在三相专用高压电网A、B、C便不引起负序电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高速客运专线全程无负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相α和单相β不设过分相,在三相高压电网的全程也不产生负序电流,在全程只有电阻损耗降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235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