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安全排气口的袋型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6972.4 | 申请日: | 2014-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47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发明(设计)人: | 郑升铉;金宣圭;黄次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LG化学 |
主分类号: | H01M2/12 | 分类号: | H01M2/12;H01M2/08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 | 代理人: | 金龙河,穆德骏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安全 气口 二次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安全排气口(safety vent)的袋型二次电池,更详细地,涉及具有仅向预先指定的方向排出气体的安全排气口的袋型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随着对移动设备的技术研发和需求的增加,二次电池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其中,能量密度和工作电压高且保存和寿命特性优良的锂(离子/聚合物)二次电池不仅用于各种移动设备,还用作多种电子产品的能源。
韩国公开特许第2009-0065587号公开了改善安全性的袋型二次电池,该袋型二次电池在电池的内部和电极抽头(tap)的密封部形成通道(channel)。若由于过充电或内部短路等原因而在袋的内部产生过多的气体,使压力上升,则气体可通过上述通道向袋的外部排出。即,当电池的内部的气体向外部排出时,始终通过电极抽头的密封部排出,因而能够预先预测气体的排出方向。
当然,在特定的电子装置、机械装置的情况下,气体通过袋型二次电池的电极抽头的近处排出也无妨。
另一方面,在其他电子装置、机械装置的情况下,对热或气体敏感的装置可位于袋型二次电池的电极抽头的近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对热或气体敏感的装置的破损腐蚀等,气体优选通过并非袋型二次电池的电极抽头的近处的其他位置排出。
但上述公开特许所公开的袋型二次电池具有如下问题,即,为了将该袋型二次电池安装于后者的机械或电子装置,需要变更机械或电子装置的设计,以防止对热或气体敏感的装置位于电极抽头的近处。并且,存在这种袋型二次电池无法安装于不能变更设计的机械或电子装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向所需的任何方向形成安全排气口的具有安全排气口的袋型二次电池。
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装体;以及
袋型外壳,收容上述电极组装体,并具有形成于边缘的密封部;
上述密封部包括:内部密封部,形成闭曲线,用于使上述电极组装体与外部阻断;以及外部密封部,在与上述内部密封部之间形成气体流路,且包围上述内部密封部的外围,并具有安全排气口。
优选地,上述外部密封部的密封面宽度比上述内部密封部的密封面宽度宽。
优选地,上述密封部还包括中间密封部,该中间密封部以与上述内部密封部及上述外部密封部均分隔的方式沿着上述气体流路配置。
优选地,上述外部密封部的密封面宽度比上述中间密封部的密封面宽度宽,上述中间密封部的密封面宽度比上述内部密封部的密封面宽度宽。
优选地,上述中间密封部形成闭曲线。
优选地,上述中间密封部具有中间排气口,上述中间排气口使气体在上述内部密封部和上述外部密封部之间流动。
优选地,上述中间排气口位于与上述安全排气口相反的一侧。
优选地,上述安全排气口由群集的多个排气口形成。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能够向所需的任何方向形成安全排气口的具有安全排气口的袋型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所附的附图例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起到与上述的发明的详细说明一同使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更好地被理解的作用,因而不应以局限于这种附图所记载的事项的方式解释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图2为以图1的袋型二次电池的密封部为基准的简要横截面图。
图3为以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的密封部为基准的简要横截面图。
图4为以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的密封部为基准的简要横截面图。
图5为以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的密封部为基准的简要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进行详细说明。
本说明书及发明要求保护范围所使用的术语或单词不应以局限于通常性的意义或词典上的意义的方式解释,而是应立足于发明人为了以最佳的方法解释其本身的发明而能够对术语的概念进行适当的定义的原则,以符合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意义和概念的方式解释。因此,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实施例和附图所示的结构仅仅为本发明的最优选的一实施例,且并不代言本发明的所有技术思想,因而在提出本申请的时间点而言,存在能够代替这些的多种等同技术方案和变形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LG化学,未经株式会社LG化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69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