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稻叶色控制基因LYL1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87111.8 | 申请日: | 2014-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3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周勇;梁国华;龚志云;袁媛;王曼;杨泽峰;朱金燕;裔传灯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9/02 | 分类号: | C12N9/02;C12N15/53;C12N15/82;C12N1/21;C12N5/10;A01H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控制 基因 lyl1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基因工程领域。具体的说,本发明涉及水稻叶色发育的基因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提供了主食,提高水稻的产量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水稻产量的95%来自于叶片的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的高效依赖于叶绿素的合成和叶绿体的正常发育。叶色是叶绿体中各种色素的综合表现,正常水稻叶片中叶绿素占优势,通常表现为绿色。
叶色变异是水稻种突变频率较高且容易鉴定的突变性状。突变基因往往是直接或者是间接影响到叶绿素的合成以及降解,改变叶绿素含量,所以叶色突变体也称为叶绿素突变[1]。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报道的水稻叶色突变的相关基因已经超过80个,这些突变体大致可分为为白化、黄化、浅绿、条纹、斑点等5种类型,或分为白化、黄化、浅绿、白翠、绿白、黄绿、条纹和绿黄等8种类型[2]。其中黄化叶色突变体出现最多,且大部分受隐性核基因控制[3]。叶色突变体是研究水稻光能利用的理想材料,还可作为标记性状在杂种优势利用中加以应用。因此,水稻叶色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对提高光合效率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水稻叶色突变体发现很多,但到目前为止,仅有少数几个水稻叶色突变体基因被鉴定[4-12],仍有大量的叶色基因有待分离。
参考文献:
何冰,刘玲珑,张文伟,万建民.植物叶色突变体.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2):1-9.
Awan MA,Konzak C,Rutger J,Nilan R.Mutagenic effects of sodium azide in rice.Crop Science.1980,20(3):663-668.
Gong H,Chen L,Diao L,Sheng S,Lin T,Yang T,Zhang R,Cao S,Zhai H,Dai X.Genetic analysis of chlorophyll-b less mutant in rice and its related characteristics.Sci.Agric.Sin.2001,34(4):686-689.
Lee S,Kim JH,Yoo ES,Lee CH,Hirochika H,An G.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chlorophyll a oxygenase genes in rice.Plant Mol Biol.2005,57(6):805-818.
Zhang H,Li J,Yoo JH,Yoo SC,Cho SH,Koh HJ,Seo HS,Paek NC.Rice Chlorina-1and Chlorina-9encode ChlD and ChlI subunits of Mg-chelatase,a key enzyme for chlorophyll synthesis and chloroplast development.Plant Mol Biol.2006,62(3):325-337.
Morita R,Kusaba M,Yamaguchi H,Amano E,Miyao A,Hirochika H,Nishimura M.Characterization of Chlorophyllide a Oxygenase(CAO)in rice.Breeding Science.2008,55:361-364.
Wang P,Gao J,Wan C,Zhang F,Xu Z,Huang X,Sun X,Deng X.Divinyl chlorophyll(ide)a can be converted to monovinyl chlorophyll(ide)a by a divinyl reductase in rice.Plant Physiol.2010,153(3):994-10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71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检测系统及获取图像的方法
- 下一篇:甲肝病毒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