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频宽衰减范围有源可变衰减器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8025.9 | 申请日: | 2014-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732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09 |
发明(设计)人: | 庄奕琪;李振荣;井凯;李小明;李聪;刘伟峰;曾志斌;靳刚;汤华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H11/24 | 分类号: | H03H11/24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频宽 衰减 范围 有源 可变 衰减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源可变衰减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频宽衰减范围有源可变衰减器电路。
背景技术
当前,射频/微波通信系统集成电路技术领域中,自动增益控制系统、超宽带射频/微波通信系统、电子对抗系统、相控阵系统大量使用了可变衰减器,完成对信号幅度的衰减。当前较为成熟的单芯片数控衰减器采用GaAs单片微波集成电路技术实现,性能良好但是工艺成品率低,成本高,并且难以实现系统集成。采用BiCMOS工艺可以在成本、性能、集成度获得较好的折衷。
当前衰减器主流实现方案是采用无源衰减网络,结构成熟可以获得较好性能。但是无源衰减网络实现衰减器也存在较多弊端,首先无源衰减网络使用大量无源器件,占用大量芯片面积,成本较高;其次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中无源器件难以获得良好精度,最终影响电路整体性能。再次大量使用无源器件使得寄生效应分析变得较为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设计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频宽衰减范围有源可变衰减器电路,解决了现有的衰减器采用无源衰减网络不易集成、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个共射级输入电路,完成电路高频信号的输入;
一个电流舵结构作为衰减负载,控制信号直接控制电流舵工作状态,调节电路衰减量;
两个并联场效应管用于提供有效信号低阻泄放通路,场效应管偏置于深线性状态,消耗少量面积实现可变电阻;
两个电容用于消除电路互连线在高频时的寄生电感;实现高频信号有效泄放,衰减。
进一步,双极管Q1与双极管Q2,双极管Q1与双极管Q2的发射级分别通过IB接地,双极管Q1与双极管Q2的基极分别连接外部射频输入信号,双极管Q1的集电极、双极管Q3的发射极、双极管Q4的发射极和场效应管M1的源级连接在一起,双极管Q2的集电极、双极管Q5的发射极、双极管Q6发射极和场效应管M2的源级连接在一起,场效应管M1的栅极连接双极管Q4的基极并且与外部的衰减控制信号相连,接收衰减控制信号,场效应管M2的栅极连接双极管Q5的基极并且与外部的衰减控制信号相连,双极管Q3与双极管Q6的基极分别与外部衰减控制信号相连,双极管Q3和双极管Q6的集电极分别连接外部设备进行信号输出,双极管Q3和双极管Q6的集电极还分别通过负载连接电源正极,场效应管M1和场效应管M2的漏极分别连接电源正极。
进一步,所述双极管Q4集电极与所述场效应管M1漏极与电容C1一端相连在一点,所述双极管Q5集电极与所述场效应管M2漏极与电容C2一端相连在一点,电容C1和电容C2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正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有源可变衰减器,易于集成,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传统电流舵工作于高频段泄放通路的寄生电感效应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用于高频衰减的新型电流舵结构;
图4为本发明的整体电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用共射极输入电路1及电流舵结构2包括:
一个共射级输入电路1,完成电路高频信号的输入;
一个电流舵结构2作为衰减负载,控制信号直接控制电流舵工作状态,调节电路衰减量;
两个并联场效应管用于提供有效信号低阻泄放通路,场效应管偏置于深线性状态,消耗少量面积实现可变电阻;
两个电容用于消除电路互连线在高频时的寄生电感;实现高频信号有效泄放,衰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80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高温氧化铁红的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一类用于汞离子检测的尼罗蓝荧光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