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隐性生长及能量解偶联代谢联合的污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污水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8471.X | 申请日: | 2014-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62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郭婉茜;杨珊珊;任南琪;王月;郑禾山;冯骁驰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侯静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隐性 生长 能量 解偶联 代谢 联合 污水处理 装置 及其 处理 污水 方法 | ||
1.一种基于隐性生长及能量解偶联代谢联合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基于隐性生长及能量解偶联代谢联合的污水处理装置由第一硝化液回流管(8)、第一硝化液回流蠕动泵(9)、第二硝化液回流管(10)、第二硝化液回流蠕动泵(11)、超声-臭氧耦合污泥溶胞回流管(13)、超声-臭氧耦合污泥溶胞回流池(14)、超声-臭氧耦合污泥溶胞回流蠕动泵(15)、剩余污泥回流蠕动泵(16)、剩余污泥回流管(17)、二沉池(18)、排水管(19)、剩余污泥排放管(20)及污水处理池(21)组成;所述的污水处理池(21)由进水管(1)、厌氧池(2)、缺氧池(3)、微氧池(4)、第一好氧池(5-1)、第二好氧池(5-2)、第一搅拌器(6-1)、第二搅拌器(6-2)、第三搅拌器(6-3)、第一曝气头(7-1)、第二曝气头(7-2)、第三曝气头(7-3)、带溢流口的隔板(22)及出水管(12)组成;所述的污水处理池(21)从左至右被四个带溢流口的隔板(22)依次分隔成厌氧池(2)、缺氧池(3)、微氧池(4)、第一好氧池(5-1)和第二好氧池(5-2);所述的厌氧池(2)顶部设有第一搅拌器(6-1),且悬于厌氧池(2)中部;所述的缺氧池(3)顶部设有第二搅拌器(6-2),且悬于缺氧池(3)中部;所述的微氧池(4)顶部设有第三搅拌器(6-3),且悬于微氧池(4)中部,微氧池(4)底部设有第一曝气头(7-1);所述的第一好氧池(5-1)底部设有第二曝气头(7-2);所述的第二好氧池(5-2)底部设有第三曝气头(7-3);厌氧池(2)左侧上端与进水管(1)连通,第二好氧池(5-2)右侧上端与出水管(12)一端相连通;出水管(12)另一端与二沉池(18)相连通,二沉池(18)一侧设有排水管(19);第一硝化液回流蠕动泵(9)一端通过第一硝化液回流管(8)与第二好氧池(5-2)右侧相连通,第一硝化液回流蠕动泵(9)另一端通过第一硝化液回流管(8)与缺氧池(3)相连通;第二硝化液回流蠕动泵(11)一端通过第二硝化液回流管(10)与第二好氧池(5-2)右侧相连通,第二硝化液回流蠕动泵(11)另一端通过第二硝化液回流管(10)与微氧池(4)相连通;剩余污泥回流蠕动泵(16)一端通过剩余污泥回流管(17)与二沉池(18)下端相连通,剩余污泥回流蠕动泵(16)另一端通过剩余污泥回流管(17)与厌氧池(2)相连通;超声-臭氧耦合污泥溶胞回流池(14)一端通过超声-臭氧耦合污泥溶胞回流管(13)与超声-臭氧耦合污泥溶胞回流蠕动泵(15)一端相连通,超声-臭氧耦合污泥溶胞回流蠕动泵(15)另一端通过超声-臭氧耦合污泥溶胞回流管(13)与微氧池(4)相连通;剩余污泥排放管(20)与二沉池(18)下端的剩余污泥回流管(17)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隐性生长及能量解偶联代谢联合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水处理池(21)是推流式的污水处理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隐性生长及能量解偶联代谢联合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带溢流口的隔板(22)的溢流口位于隔板上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847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