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芪北种南栽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92528.3 | 申请日: | 2014-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8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程卫东;蔺海明;马骥 | 申请(专利权)人: | 程卫东;蔺海明;马骥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B79/02;A01C1/00;A01G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芪北种南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芪栽培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红芪北种南栽的方法。
背景技术
红芪是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因其皮色红润,故称红芪。自古与黄芪通用,但其原植物与黄芪同科不同属。中国名医陶弘景就说 : 黄芪第一出陇百沈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岩昌者,色白肌理粗,甘而温补。色赤者可作膏贴,用消痛肿 。前者系指甘肃省野生黄芪,后者所指即产于甘肃省宕昌、武都等地的野生红芪。中药治病,自古就有以红芪带黄芪入药的习俗,在我国西北地区以红芪代用黄芪尤为普遍。我国台湾、港澳及东南亚一些地区,有药用红芪的习惯,认为红芪是黄芪的优良品种。
红芪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是较名贵的中药材,以根入药。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年来野生黄红芪的数量急剧减少,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若不加强保护和人工繁殖,有趋于绝灭的危险。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只靠老产区生产地道药材已无法满足现时需求,势必要寻找适宜种植的新区,异地种植以增加总产量。
红芪的产地主要在甘肃省,这些野生红芪主要分布于岩昌、武都、峡县、舟曲、临潭、漳县、文县、礼县、武山、西和及临夏等地。红芪的不同部位用途也不同,红芪的根可以入药,但是它的茎、叶可作饲料和燃料,在甘肃一般在4-9月份时气候比较干旱,野生红芪只有甘肃偏僻的高寒山地有部分分布,现在野生红芪很少,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等许多因素改变导致红芪多数为人工栽培。
红芪含有黄酮、多糖、微量元素、氨基酸、有机酸、等多种活性成分,并且含有黄芪中不存在的抗菌成分是1-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红芪中含有芒柄花素、金雀花异黄素、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等黄酮类化合物。红芪多糖组成复杂,不同的分离纯化方法得到的多糖提取物组成不同。这些多糖均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五种单糖组成。红芪含有21种微量元素,1/3具有明显生理活性,其中Ca,Mg,Fe,Zn等13种元素均为生命活动所必需,Ca和Mg含量甚为丰富。
正因为红芪药用价值高、用途广,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但其种植范围的相对狭小也限制了它的产量,于是研发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引种异地生产达到原“道地药材”质量要求的中药材,已经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为了扩大红芪的种植区域,本发明提供一种将甘肃原产地的红芪籽种移栽到广东地区的方法,不但可以栽培成功,而且还能够缩短栽培周期,提高产量,满足红芪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红芪北种南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地势高便于排水的土地作为种植土地,其土层深厚、疏松且排水良好,其土质为中性或碱性沙质壤土或绵沙土地块;育苗和种植前,需耕翻整地,同时每亩施腐熟细碎的圈肥5000公斤以上,饼肥50公斤以上,再将土壤耙细整平待育苗和种植;
2)、由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任一种对种子进行播种前预处理:
(1)先将种子放入沸水中急速搅拌1分钟后,立即加入冷水将温度降至40摄氏度,再浸泡2小时,然后把水倒出,再将种子加麻袋中焖12小时,待种子膨胀或外皮破裂后播种;
(2)对晚熟硬实的种子,可用浓度为70-80%的硫酸浸泡3-5分钟后,取出后迅速置于流水中冲洗半个小时后播种;
(3)在种子中掺入细砂摩擦种皮使种皮有轻微磨损,再将种子置于30-50摄氏度温水中浸泡3-4小时,待种子吸水膨胀后播种;
3)、育苗移栽:春季,将经过第2)步预处理后的种子,按每亩7公斤的用种量,均匀撒入田内,覆土厚度2厘米,铺一薄层细沙;干旱时,应多次进行喷洒水,30天时间苗可出齐,苗期要间苗锄草二次,行、株距6-8厘米,注意防治病虫害;当年9月中旬10月挖苗移栽到大田中去,移栽时按20厘米造垄,开沟10厘米,按行距30厘米株距15厘米斜平摆放芪苗,使苗头上部直立向上,距地面3-4厘米,整平表面稍加镇压;
4)、具体按照以下方法步骤进行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直播前当苗高3-4厘米时,进行间苗和移苗补缺,苗高10厘米左右时,按株距15厘米定苗;结合间苗定苗进行锄草松土,干旱时可适当浇水;
(2)在第1)步骤基础上每年还需追肥2-3次,第一次苗齐后,每亩追施农家肥2000KG;第二次中耕锄草后,亩追圈肥1000KG,施后需培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程卫东;蔺海明;马骥,未经程卫东;蔺海明;马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25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