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D2D通信中的不同CP长度共存的配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92888.3 | 申请日: | 2014-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014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李波;蒋琦;刘仁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普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H04W16/14;H04W4/7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赵伟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d2d 通信 中的 不同 cp 长度 共存 配置 | ||
公开了不同CP长度的D2D或蜂窝网信号共存时的多种配置方案。在方案1‑1中,网络为小区内所有用户的某一种D2D信道配置一个特定的CP长度;在方案1‑2中,网络为小区内每个用户的每一种D2D信道配置一个特定的CP长度;在方案2‑1中,网络为每一个D2D子帧配置一个CP长度;在方案2‑2至2‑4中,系统将周期性的配置CP长度,对于该配置周期内的N个D2D子帧,网络为其中N‑M(M=1,2)个D2D子帧中的每一个D2D子帧配置一个CP长度,而对于剩下的M(M=1,2)个D2D子帧,系统将分别以时分复用、频分复用、以及时分与频分复用的方式复用不同长度CP的SC‑FDMA/OFDM符号;在方案2‑5中,网络为每一个分配的时频物理资源集配置一个CP长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具体涉及D2D通信系统中不同CP长度的D2D信号共存时的配置及相应的抗干扰方案。
背景技术
终端直接通信(D2D:Device to Device)技术是指两个对等的用户节点之间直接进行通信的一种通信方式。直连通信技术在很多现在3GPP尚未标准化的领域得到非常关键的应用。包括近年来学术界持续研究的非蜂窝工作模式Ad hoc中的P2P(Peer to Peer),以及一直以来都具有巨大潜在业务需求的杀手级应用--物联网中的M2M(Machine toMachine)。在这种由终端直连通信用户组成的集中或分布式网络中,每个用户节点都能发送和接收信号并且可能具有自动路由(转发消息)的功能。承载其通信所用的物理资源可以由网络配置,也可以由各个直接通信通信终端之间的竞争获得。让蜂窝系统中的用户设备直接进行通信而不通过基站进行转接是一种观念的革新。显然,移动传播环境的天然衰减特性以及用户较低的发射天线,使得直接进行相互通信的两个用户设备具有相对较小的干扰区域。在这种场景下,物理隔离(比如信号衰减程度)达到一定程度的用户都可以共享相同的资源(空间、时间、频率、码字等)而不会引起相互之间的严重干扰。直观上看,每个小区中可以有数量可观的用户进行直连通信,在蜂窝网络下引入直连通信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系统资源的空间复用效率,这样就大大缓解了网络资源的调度压力。这样就大大缓解了网络资源的调度压力。同时,这些终端直接通信服务是在网络的配置下进行的,不仅是对现有蜂窝系统更加有效利用空口资源的一个有效补充,而且可以把各种物理设备纳入到这个连接体系中,使物联网、车联网等业务有了在3GPP蜂窝网框架下实现的可能。同时,由于蜂窝业务只能运行于蜂窝网覆盖地区,而在没有网络覆盖的地区,终端直连通信业务也能够在无需基站辅助的条件下独立工作,这就为诸如灾害地区(诸如地震、洪灾等造成网络彻底瘫痪)的及时救援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这是对现有蜂窝业务非常有力的补充。有鉴于此,3GPP内一直在推进终端直接通信的标准化。早在2013年初在马耳他举办的RAN1第72次会议上,3GPP就已决定对终端直接通信技术进行研究,并且于2014年3月在福冈举办的RAN第63次全会上通过了在LTE Rel-12对终端直接通信服务进行标准化的工作议题。LTERel-12标准将支持D2D业务,而本发明将解决其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不同CP格式信号共存造成符号间干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在D2D通信系统中不同CP长度的D2D信号共存时的抗干扰技术,以及相应的物理层和上层配置的一整套机制,及其对3GPP标准化的影响。本发明列举了若干种对抗不同CP长度共存带来的干扰的方案,适用于D2D通信中不同CP长度信号共存的各种场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普株式会社,未经夏普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28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智能卡网络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钢丝卷套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