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紫杉醇的药物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96202.8 | 申请日: | 2014-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110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15 |
发明(设计)人: | 顾晓军;滕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珀理玫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47/34 | 分类号: | A61K47/34;A61K31/337;A61K9/107;A61K9/19;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200231 上海市徐汇***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紫杉醇 药物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制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紫杉醇的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紫杉醇分子式为:C47H51NO14,分子量853.9,熔点213~216℃,具有高度亲脂性,不溶于水,是从红豆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天然抗癌药物。它是红豆杉属植物中的一种复杂的天然次生代谢物,分子结构如下。
紫杉醇是一种微管特异性的具有较高抗癌活性的药物,销量常年名列抗肿瘤新药的榜首,并以20%的速度递增。
1977年,Horwit Z发现紫杉醇抗癌机理在于能够与微管蛋白结合,促进微管蛋白聚合装配成微管二聚体,从而抑制细胞中微管的正常生理解聚,使细胞有丝分裂停止在G2期及M期,阻止了癌细胞的快速繁殖。进一步研究发现紫杉醇能够激活巨噬细胞,导致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减少及其释放,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紫杉醇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引起细胞程序性死亡;紫杉醇还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临床研究表明,紫杉醇具有广谱而高效的抗癌活性,对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子宫癌、胃癌等等疗效突出,近来的研究发现它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痴呆症等亦有一定疗效。
由于紫杉醇难溶于水,在目前的临床应用中通常把紫杉醇溶于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 EL)与无水乙醇混合溶媒中以增加其水溶性。乙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而聚氧乙烯蓖麻油在体内降解时释放组胺,导致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亦可引起神经细胞内 颗粒释放及脱髓鞘改变而加重紫杉醇的外周神经毒性。
为降低毒性提高其疗效,近年来临床上陆续开发了紫杉醇的新剂型。其中不含聚氧乙烯蓖麻油注射紫杉醇白蛋白纳米混悬液(ABI-007)已在国内外上市。具有不用抗过敏预处理、疗效较好、毒性较低等特点;现正在国内进行临床研究我国研发的紫杉醇脂质体已开始在临床应用而紫杉醇的前体药物(DHA-PTX)和聚合物剂型genexol-PM及xyotax也正在临床前和临床Ⅰ-Ⅲ期研究中,显示了良好的前景。
但近期的研究发现,无论是由高分子量聚合物形成的粒径较大的聚合物胶束,还是由低分子量聚合物形成的粒径较小的聚合物胶束,具有血液稳定性较差的缺点,胶束在进入血液后几乎马上解体并释放携带的药物,最终两种胶束携带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几乎没有区别,没有显示出ERP效应。Savic R等人的研究发现,紫杉醇胶束进入血液后通常在5分钟内就有超过90%的药物释放并往组织扩散(见Langmuir2006,22:3570-8.《Assessment of the integrity of poly(caprolactone)-b-poly(ethylene oxide)micelles under biological conditions:a fl uorogenic-based approach.》)。
这一结果与设想由胶束粒子携带药物,到达肿瘤部位再通过EPR效应释放药物的理想状态相去甚远,即非成熟释放(Premature release)。导致非成熟释放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胶束经过血液稀释后的浓度低于其临界胶束浓度(CMC浓度)导致胶束解体,另一方面血液中大量存在的蛋白质会和胶束发生作用导致其团聚并释放药物。因此,在设计静脉注射肿瘤靶向纳米载体时必须首先考虑其血液稳定性,只有在提高血液稳定性的前提下才有望利用EPR效应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此外,现有的紫杉醇胶束制剂具有不足之处。其一是工艺条件较复杂,大规模工业生产有难度;其二是需使用乙醇,其具有细胞毒性。例如,兰州大学刘伟生等人发明的“紫杉醇-聚合物载药胶束制备工艺”(专利申请号201110255867.8)需要采用恒温振荡的工艺条件;北京大学吕万良等人发明的“一种紫杉醇纳米胶束及其应用”(申请号:201110044677.1),其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缓冲液保持反应环境的PH值稳定。同时其在胶束中含有一定量的乙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山东大学的李凌冰等人发明了“一种紫杉醇混合胶束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201110139712.8),其配方中也要用到乙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珀理玫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珀理玫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62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羧甲司坦口服溶液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脑蛋白水解物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