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测量土壤湿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96776.5 | 申请日: | 2014-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40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尹嫱;洪文;李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3/00 | 分类号: | G01N23/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曹玲柱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合成孔径雷达 技术 测量 土壤湿度 方法 | ||
1.一种采用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测量土壤湿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A:利用两个不同时刻t1和t2重复观测获取的观测区域的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复图像S1(x,y)和S2(x,y),计算得到观测区域内每一个像素点的归一化干涉复相干系数γ12(x,y);
步骤B:对于观测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计算其归一化干涉复相干系数γ12(x,y)的幅度A12(x,y)和相位值φ12(x,y);
步骤C,在观测区域中,排除归一化干涉复相干系数γ12(x,y)的幅度A12(x,y)小于a的像素组成的区域,获取有效观测区域,以及
步骤D:对有效观测区域内的每一个元素,利用地表相干散射模型,由前一个时刻的土壤湿度值Mv1计算后一个时刻下的土壤湿度值Mv2,从而得到有效观测区域内的土壤湿度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中,对有效观测区域内的一个元素,由前一个时刻的土壤湿度值Mv1计算后一个时刻下的土壤湿度值Mv2包括:
子步骤D1:由前一个时刻的土壤湿度值Mv1计算其复介电常数εr1;
子步骤D2:由前一时刻土壤的复介电常数εr1计算前一时刻对应的极化反射系数α1;
子步骤D3:若φ12(x,y)<0,则设定后一个时刻的土壤湿度初始值为Mv2=Mv1-b%,若φ12(x,y)>0,则设定后一个时刻的土壤湿度初始值为Mv2=Mv1+b%;
子步骤D4:由后一时刻的土壤湿度值Mv2计算其复介电常数εr2;
子步骤D5:由后一时刻土壤的复介电常数εr2计算后一时刻对应的极化反射系数α2;
子步骤D6:由前一时刻对应的极化反射系数α1和后一时刻对应的极化反射系数α2,计算归一化干涉复相干系数的估计
子步骤D7,计算归一化干涉复相干系数估计的相位值进而计算相位值与φ12(x,y)的相位差绝对值Δφ;以及
子步骤D8,令Mv1=Mv2,重复执行步骤D3~D7,查找使相位差绝对值Δφ最小的Mv2取值,即为该像素点的后一个时刻的土壤湿度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677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