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铜电镀液的再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97610.5 | 申请日: | 2014-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82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忠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伟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D21/22 | 分类号: | C25D21/22 |
代理公司: | 河南广文律师事务所 41124 | 代理人: | 王自刚 |
地址: | 471009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镀 再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镀技术,特别是一种含铜电镀液的再生方法。
背景技术
电镀是一种电化学过程,也是一种氧化还原过程。电镀的基本过程是将零件浸在金属盐的溶液中作为阴极,金属板作为阳极,接直流电源后,在零件上沉积出所需的镀层。例如:镀铜时,阴极为待镀零件,阳极为纯铜板,在阴阳极分别发生如下反应:
阴极(镀件):Cu2++2e→Cu (主反应);2H++e→H2↑ (副反应)
阳极(铜板):Cu -2e→Cu2+ (主反应)
4OH--4e→2H2O+O2+4e (副反应)
阳极分为可溶性阳极和不溶性阳极,大多数阳极为与镀层相对应的可溶性阳极,如:镀锌为锌阳极,镀银为银阳极,镀锡-铅合金使用锡-铅合金阳极。但是少数电镀由于阳极溶解困难,使用不溶性阳极,如酸性镀金使用的是多为铂或钛阳极。镀液主盐离子靠添加配制好的标准含金溶液来补充。
在工件表面得到所需镀层,是电镀加工的核心工序,此工序工艺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镀层的各种性能。 电镀由于工艺和技术成熟,在金属精饰中按吨位计占加工的首位。电镀的发展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改善光泽或耐蚀性,第二时期为因劳力不足而迈向胜利化、自动化,第三时期为减轻公害问题。电镀不可避免带来环境污染问题,随著其它污染小的新技术的发展,电镀使用范围正面临著逐渐被压缩的威协。另一方面,电镀本身也正在大力开发污染小新工艺,同时开发能获取新功能镀层的工艺,以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
但是目前使用的电镀液,大都是磺酸盐或者氰化物体系,而且电镀液里面还含有大量的金属化合物、光亮剂、表面活性剂、稳定剂等物质,配方非常复杂。一般电解液失效后,不仅仅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进行配制新的电解液,废旧的电解液还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成本非常高昂。实际上,电解行业一直是高污染行业,主要原因就在于废旧电解液的处理困难。
在电镀铜工艺中,使用纯铜作为阳极,纯铜中的Fe、Sn、Zn等杂质元素会优先于Cu失电子变为离子进入溶液,但其离子的氧化性弱于Cu2+,大部分会在精铜上析出。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铜电解液中含有的Cu、Fe、Sn、Zn离子会逐渐增加,部分Sn、Zn会部分在电镀板上和铜一起混合析出。这样不仅造成电镀板的光则会受到影响,而且在一些场合,耐腐蚀性能也受到严重影响。例如,长期在海上环境使用的设备,由于不可避免的受到盐雾或者海水的侵蚀,会逐渐发生电化学反应。而含有Sn、Zn的铜镀层的耐腐蚀性一般仅有纯铜的几分之一。
由于电镀液配方复杂,为避免引入其它杂质,很难像污水处理一样使用沉淀法进行杂质金属处理。实践中,每到一定时期,就需要重新更换电镀液。不仅造成成本增加,而且还存在污染问题。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电镀液的再生处理方法,可以延长电镀液的使用寿命,降低成本,减少污水处理量,降低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含铜电镀液的再生方法,通过对电镀液的再生处理,延长电镀液的使用寿命,降低成本,减少污环境污染。
为了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含铜电镀液的再生方法,所述的含铜电镀液为强酸性电镀液,该方法包括下列过程:
(1)、阳离子交换树脂酸液再生:将钠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加入5-15%的硫酸溶液进行再生处理1-5小时,钠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体积和10%的硫酸溶液体积比为1:2~10,将钠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转化为氢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然后用纯水洗去酸液,晾至表干或者水分含量低于5%;或者直接使用氢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2)、树脂铜置换:将(1)得到的氢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在饱和硫酸铜溶液中进行铜置换2-8小时,氢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体积和饱和硫酸铜溶液体积比为1:1~3,然后用纯水冲洗除去硫酸铜溶液,晾至表干或者水分含量低于5%,将氢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转化为铜交换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伟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洛阳伟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76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