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液态金属阳极直接碳燃料电池的发电储能一体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99213.1 | 申请日: | 2014-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725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史翊翔;曹天宇;蔡宁生;王洪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02 | 分类号: | H01M8/02;H01M8/04;H01M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朱琨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液态 金属 阳极 直接 燃料电池 发电 一体化 装置 | ||
1.基于液态金属阳极直接碳燃料电池的发电储能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金属熔池外壳(7)、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6)、液态金属阳极(9)和流态化布风给料系统;
其中,流态化布风给料系统由进料鼓风机(1)鼓风口垂直对准物料锁斗(2)进口,物料锁斗(2)出口和给料管(3)进口相连而组成;
金属熔池外壳(7)的形状为长方体,从其顶部垂直插入并固定住若干数量的流态化布风给料系统;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6)有通管和盲管两种,其布置方式分为立式和卧式两种,即从金属熔池外壳(7)顶部垂直插入或从其侧面水平插入并固定住;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6)、流态化布风给料系统和金属熔池外壳(7)结合处采用高温陶瓷胶密封;金属熔池外壳(7)侧面顶部安装有尾气排出口(8),侧面中上部安装有排渣口(12);金属熔池外壳(7)内装有液面高度和排渣口(12)持平但不低于尾气排出口(8)的液态金属阳极(9);所有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6)之间通过其顶部若干阴极连接线(5)串联起来并连接到外电路负载(14)或外部电源(16),阳极集流引线(13)将液态金属阳极(9)和外电路负载(14)或外部电源(16)连接;尾气循环(15)将尾气排出口(8)和进料鼓风机(1)连接起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盲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6)的立式布置方式为盲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6)从金属熔池外壳(7)顶部垂直插入金属熔池内并固定,其开口端位于金属熔池外部,封闭端位于金属熔池内部;多个盲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可排列为阵列装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盲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6)的卧式布置方式为盲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6)从金属熔池外壳(7)侧面水平插入金属熔池内并固定,其开口端位于金属熔池外部,封闭端位于金属熔池内部;多个盲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6)可排列为阵列装堆,各管内气体流动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6)的卧式布置方式为通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6)从金属熔池外壳(7)侧面水平插入金属熔池内并固定,其两侧开口端均位于金属熔池外部;多个通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6)可排列为阵列装堆,相邻管内气体流动方向相同或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6)插在金属熔池内,基于对燃料电池功率的需求确定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6)与液态金属阳极(9)之间的接触面积,并注入足量金属实现液态金属阳极(9)与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6)之间的紧密接触;由进料鼓风机(1)、物料锁斗(2)、给料管(3)组成的流态化布风给料系统从金属熔池外壳(7)上部利用进料鼓风机(1)带来的载气将物料携带进入液态金属阳极(9)内部,并完成液态金属阳极(9)内部物质的搅拌,并产生阳极流态化进料载气气泡(10);固体碳燃料颗粒(11)由载气携带进入液态金属阳极(9)后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6)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或还原电池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金属氧化物,尾气由尾气排出口(8)排出,尾气循环(15)为选择性添加部件,以尾气作为载气,降低成本;运行过程中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气体(4)通入阴极形成阴极气氛,并从外部电路得到电子生成O2-,O2-在浓度差驱动下穿过电解质层到达阳极,在阳极与固体碳燃料颗粒、碳燃料的各种气化产物以及液态金属发生电化学反应生成CO2和H2O和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同时向外电路放出电子,驱动外电路负载(14);通过补充碳燃料维持燃料电池连续工作与液态金属电极成分的稳定;燃料消耗过程中产生的熔渣在重力的作用下浮于液态金属表面,通过排渣口(12)放出部分金属将熔渣带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金属阳极(9)视金属成分不同,温度处于400℃~1000℃之间,电极温度可通过外界输入燃料量、负荷调节的方式进行人为控制;物料锁斗(2)除用于燃料的添加外,还用于电极组分的调整以及K、Na、Ni催化剂的注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921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螺旋榨汁机
- 下一篇:一种节能减排的海产品加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