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平板式非接触拾电器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99901.8 | 申请日: | 2014-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971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钱晓明;楼佩煌;孟凯;徐凯;杨天旭;陈峰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17/00 | 分类号: | H02J17/0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板 接触 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拾电器,具体讲是一种平板式非接触拾电器,属于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自动化领域广泛应用的自动引导小车(AGV——Automatic Guided Vehicle)大部分都是通过蓄电池进行供电,当蓄电池电压低于预定电压值时,需要用户使用充电器对其充电。由于这种充电过程是接触式的,充电设备和蓄电池的连接端子在长期的工作中会被磨损、被氧化导致接触不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非接触式供电技术得以广泛研究与使用。
非接触供电技术可以用来实现电能的非接触传输,其电能传输的核心部分是加载有高频正弦交流电的原边电缆和开放式取电装置发生松耦合电磁感应,开放式取电装置经过高频电磁耦合感应后获取电能给设备供电。非接触供电与传统方式相比有以下优点:1、原边电缆和开放式取电装置之间无任何接触、无摩擦、易维护;2、不受负载运动速度的限制;3、无噪声污染;4、能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工作( 如水下、冰雪天气和地下等);5、可采用高频,使体积减小。
2014年1月15日,中国发明专利CN102075017B公开了一种移动式无接触不间断供电装置,其初级绕组沿线路铺设,并间隔一定距离安装有初级绕组固定支架。供电装置中设置了接近位置传感器和离开位置传感器,给次级开关发出合闸或分闸信号。电磁铁吸合装置位于次级铁心的两个极板上。初级绕组无接触地穿过次级绕组及铁心,两者间形成电磁耦合结构。该装置通过在次级非闭合铁心中附设电磁铁吸合装置,使原来的非闭合铁心磁路得以闭合,降低了能耗,实现了节能;同时减小了次级漏磁场,提高了初、次级耦合效率,也消除了由此产生的电磁泄漏,解决了电磁兼容性问题。
但上述发明采用了类似于E型结构的拾电结构,需要通过初级、次级之间的耦合来实现拾电,导致其结构复杂、安装使用不便、适应性较差;同时,由于次级绕组每通过初级绕组固定支架时电磁铁吸合装置均需要呈非闭合结构,导致在磁路中形成气隙,这样不但降低了拾电效率,而且不同程度地导致电磁泄漏,降低装置的电磁兼容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应性好且拾电性能稳定的平板式非接触拾电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平板式非接触搭电器由与原边电缆进行电磁耦合的平板式拾电模块和电能变换模块组成;所述平板式拾电模块用于拾取电能并输送到电能变换模块,所述电能变换模块用于将得到电能变换成各电压等级负载所需的电能;所述平板式拾电模块包括电磁装置,所述电磁装置由铁氧体磁芯和绕制在铁氧体磁芯上的铜芯绕组组成。
本发明中,所述铜芯绕组绕制在铁氧体磁芯的中部。
本发明中,所述电能变换模块由依次连接的谐振电路、整流电路和升降压电路组成。
本发明中,所述谐振电路为由电磁装置中的电感、5个相互串并联的电容和3个相互串并联的电感组成的L-C-L谐振滤波电路。
本发明中,所述相互串并联电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串联电阻。
本发明中,所述整流电路为全波桥式整流电路,由4个相互并联的二极管组成。
本发明中,所述整流电路中每个二极管上均并联钳位电容。
本发明中,所述升降压电路为Buck-Boost电路。
本发明中,所述电磁装置通过固定条和固定螺栓固定在主体板盒内,所述固定条和固定螺栓均为塑料材质,所述主体板盒为木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采用了平板式非接触结构其可以方便地安装在AGV等各类用电设备上,原边电缆和拾电器之间无需复杂机构配合,降低了系统的复杂程度,提高了拾电器的适应性;(2)、在拾电过程中,拾电器与原边电缆实时保持耦合,提高了拾电效率,有效地防止磁泄漏,提高了拾电器的电磁兼容性能;(3)、通过电能变换模块将可以拾到的电能变化转换成各种电压等级的电能,适应了各类设备对不同电压等级的需要;(4)、本发明配套使用的原边电缆安装简便、占用复杂空间小,能适应各类现场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平板式非接触拾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平板式拾电模块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平板式拾电模块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电流变换模块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用于AGV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与图5中原边电缆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99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力和数据传输用综合数据线缆
- 下一篇:一种多源配电网节能优化调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