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应钎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00675.0 | 申请日: | 2014-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15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褚伍波;戴丹;白华;江南;马洪兵;杨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K3/00 | 分类号: | B23K3/00;B23K3/08;B23K1/0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66 | 代理人: | 马莉华,崔佳佳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钎焊 装置 | ||
1.一种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钎焊装置包括基座、工作室、感应加热装置、冷却室、机械控制系统和气氛控制系统,其中
所述机械控制系统包括传送导轨和机械臂,所述传送导轨用于移动所述工作室,所述机械臂用于控制所述感应加热装置;
所述气氛控制系统用于在所述工作室内形成气体保护氛围,并包括保护气体源和气体管路;
所述工作室用于放置待钎焊工件和钎料并安装于所述传送导轨上;
所述钎焊装置包括两条以上传送导轨,每条传送导轨包括两个以上用于安装工作室的工作位,相邻的传送导轨并列排布,每个所述工作位之间保持适当距离,不同传送导轨上的工作位错开布置;
所述机械臂能够控制感应加热装置横跨所述传送导轨移动,从而将所述感应加热装置调整至不同的传送导轨上方合适的位置,用于不同的传送导轨上各个工作室内待钎焊工件的钎焊;
所述钎焊装置还包括抽真空设备,所述抽真空设备用于在将保护气体充入所述工作室之前对所述工作室进行预抽真空;
所述气氛控制系统通过保护气体源和气体管路向工作室内持续通入保护气体,当所述工作室移动至钎焊位置时,所述机械臂能够调整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位置使得所述工作室位于感应加热装置的感应区域之内,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用于产生交变磁场,所述工作室中的待钎焊工件和钎料在交变磁场作用下产生感应电流而进行自加热,融化钎料从而完成工件的钎焊,钎焊结束后所述机械臂调整所述感应加热装置使其远离所述工作室,所述冷却室用于对经过钎焊位置之后的工件进行冷却降温;
所述工作室具有可拆卸室罩,所述可拆卸室罩密封安装于所述传送导轨的工作位法兰上,所述工作室内设有隔热工件台,带有钎料的待钎焊工件放置在所述隔热工件台上,所述工作位法兰的底部设有进气气路接口和出气气路接口,所述进气气路接口和所述出气气路接口分别与进气气路和出气气路相连,所述进气气路和所述出气气路由所述气氛控制系统控制,从而持续地向所述工作室内中的钎焊工件提供气氛保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导轨的传送轨迹为圆形或椭圆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钎焊装置适用于小型超硬材料制作而成的工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控制系统和气氛控制系统可由操作人员人为控制,也可由计算机模块控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钎焊装置包括一个以上的所述感应加热装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室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冷却室具有供所述传送导轨及其上的工作室通过的空间,所述冷却室通过冷却介质为移动进入冷却室的工作室冷却降温。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室包括冷却室进水管、冷却室出水管和供冷却水流通的冷却水管系,冷却水通过所述冷却室进水管流入冷却室内部的所述冷却水管系再从所述冷却室出水管流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室具有不止一组所述冷却室进水管、冷却室出水管和冷却水管系,冷却水的温度和流动速率可调,从而可根据钎焊温度决定所述冷却室的有效冷却区域和冷却效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工件台上放置用于固定待钎焊工件的专用模具,从而使得工件更好地固定于工作室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选用惰性气体作为钎焊的保护气氛。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惰性气体为氩气。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工作室的出气气路与相邻工作室的进气气路接口相连,使得保护气体从该工作室流出后流入相邻的工作室内。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气路与有气氛收集作用的装置连接或直接与大气相连。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导轨由机械控制系统控制按一定周期进行顺逆时针交替转动。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室罩由绝缘导热材料制成,所述隔热工件台由绝缘隔热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0067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