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纳米二氧化硅浸渍制备固态胺CO2吸附材料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200887.9 | 申请日: | 2014-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904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蒋建国;李凯敏;颜枫;陈雪景;田思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6 | 分类号: | B01J20/26;B01J20/32;B01D53/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贾玉健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纳米 二氧化硅 浸渍 制备 固态 co sub 吸附 材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胺的湿浸渍负载及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的制备,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纳米二氧化硅浸渍制备固态胺CO2吸附材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直接从二氧化碳的排放源进行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被认为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最有效的方式。面对二氧化碳减排的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开展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和材料的开发研究。目前,已有多种的技术被用于二氧化碳捕集,包括链烷醇胺水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技术,利用活性炭、沸石、MOFs、固态胺材料、碱土金属氧化物吸附二氧化碳技术,低温分离二氧化碳技术,膜分离技术。
在这些技术中,链烷醇胺水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技术,如单乙醇胺(MEA)水溶液,是目前最成熟的技术并已经被实际应用到二氧化碳的捕集。但是该技术存在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得其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应用。首先,该技术能耗极高。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水的重量占到了70%左右,这就使得在进行二氧化碳的解吸过程中需要将大量水加热蒸发,从而使得该技术的能耗极高。例如,使用30%的MEA的水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在进行解吸时其能耗高达解吸1吨的二氧化碳需要消耗4.5×106kJ的能量(ΔT=40.56℃),这相当于154公斤的标准煤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其次,该技术存在较为严重的有机胺的挥发和降解,从而使得在实际使用中需要经常添加新鲜的有机胺,从而增加了成本。然后,该技术由于是水溶液,故于吸附解吸设备的基础面积较大,并由于溶液的性质的变化从而导致设备的腐蚀也较为严重。
在吸附材料中,活性炭、沸石、及MOFs是物理吸附,其对二氧化碳的吸附选择性较低,而且它们只能在较低的温度和很高的二氧化碳压力下才能表现 出很好的吸附效果,同时它们对于水蒸气的存在很敏感,水蒸气会明显地影响其二氧化碳的吸附效果,因此该类材料不适用于从烟气中进行二氧化碳的捕集。对于碱土金属的氧化物,特别是氧化钙材料,具有很高的二氧化碳吸附容量和热稳定性,但是该类材料需要在很高的温度下进行工作,通常要超过650℃。而从烟气中进行二氧化碳的捕集,最好的方式是在经过脱硫后在进行捕集,这时烟气的温度已经降低到100多度甚至更低的温度,因此采用氧化钙捕集二氧化碳就存在烟气在对烟气进行加热的问题,这就存在能耗增加的问题。
而对于低温分离和膜分离捕集二氧化碳技术来说,只能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技术需求,其无法应用于大规模的烟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在目前,固态胺二氧化碳吸附材料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特别是采用浸渍法制备的固态胺材料具有成为链烷醇胺水溶液技术的替代技术的潜力。
固态胺二氧化碳吸附材料是将有机胺通过一定的技术方式将有机胺负载到一种固态的基体上,如二氧化硅、活性炭、多孔树脂等,而合成的一种呈现固体形态的含有机胺的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目前,二氧化硅基体由于其良好的稳定性及较高的孔隙度而成为固态胺材料合成中最常用的基体。固态胺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由于胺基的存在使得其对二氧化碳的吸附选择性增强,并且该材料对水蒸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有水蒸气存在的情况下能更有效的捕集二氧化碳。固态胺材料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设计良好的固态胺材料其二氧化碳吸附容量能达到3mol CO2/kg吸附剂以上,这使得该材料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该类材料能够发挥良好性能的最佳温度范围位于25℃到150℃之间,该温度范围与烟气的温度范围较好地吻合,从而通过吸附解吸装置和传热的良好设计布局可以实现在能耗极的情况下进行二氧化碳的循环吸附解吸过程。因此,固态胺由于其众多的优点成为目前二氧化碳捕集材料开发领域研究的热点,其未来的工业化应用潜力巨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纳米二氧 化硅浸渍制备固态胺CO2吸附材料的方法,制备的吸附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高的CO2吸附容量,并能在较低的能耗下实现CO2的解吸,并具备较高的循环吸附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008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气净化装置
- 下一篇:一种无动力河岸景观湿地水质净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