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强化碳调节剂及利用其降低次生盐渍化土壤可溶性盐含量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02958.9 | 申请日: | 2014-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09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盛海君;杜岩;赵海涛;钱晓晴;封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7/00 | 分类号: | C09K17/00;B09C1/10;C09K101/00;C09K10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强化 调节剂 利用 降低 次生 盐渍化 土壤 可溶性 含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属于农业污染土壤治理技术领域,可用于次生盐渍化土壤的治理等。
背景技术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已从1978年的0.53万hm2发展到2011年的400多万hm2。在高投入高产出的情况下,3年左右土壤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次生盐渍化,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虽然前人已提出多种解决蔬菜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途径,如淹水洗盐、生物除盐、轮作、深耕和客土、施用生物有机肥等。这些措施在缓解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的同时,存在应用成本高,应用范围有先决条件限制,以及二次环境污染等问题。
设施农业土壤的次生盐渍化主要是由于氮肥施用过多造成的硝酸盐在表土中的积累。根据微生物主导的碳氮互作原理可知,硝酸根的积累是由于缺乏适当的碳源接纳这种无机氮源。在合适碳源条件下,微生物将无机氮同化转变成有机态氮。这个过程既可降低土壤溶液中的硝酸根含量,同时也会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增加,减少盐分进入土壤溶液的量,从而降低盐毒害。碳源的种类、体积及其配比显著影响其在土壤中腐解速率和持续性显著,继而影响转化土壤溶液中的硝酸根的作用,因此,筛选合适的碳源配方、合理调控碳源的腐解速率和持续性成为重要的科学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强化碳调节剂以及利用该调节剂降低次生盐渍化土壤可溶性盐含量的方法。本发明通过向土壤中添加由混合碳剂和快腐菌剂制备的生物强化碳调节剂,有效缓解土壤次生盐渍化。提出了一个经济、环保、简便的治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新技术。
本发明所述的生物强化碳调节剂由混合碳剂和快腐菌剂组成,每吨生物强化碳调节剂中含0.3~1.0kg快腐菌剂。
所述混合碳剂由下列颗粒按照以下体积比组成;水稻秸秆颗粒:玉米秸秆颗粒:小麦秸秆颗粒:稻壳颗粒:棉花秸秆颗粒=5~10:0~5:5~10:0~5:1~3。
所述混合碳剂可通过下述方法制备:采用干燥的小麦秸秆、水稻秸秆、玉米秸秆、稻壳,棉花秸秆等为原料进行粉碎,粉碎后的颗粒按照一定体积比(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稻壳:棉花秸秆=5~10:0~5:5~10:0~5:1~3)均匀混合后即是制备成的混合碳剂。颗粒大小会显著影响混合碳剂在土壤中的腐解转化速率和程度,继而影响生物强化碳调节剂降低次生盐渍化土壤可溶性盐含量的效果,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粉碎成2~5mm的颗粒,小麦秸秆和稻壳粉碎成1~3mm颗粒,棉花秸秆粉碎成5~10mm的颗粒。各种秸秆的使用比例可按照土壤性质、气温、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等综合确定。
所述生物强化碳调节剂由混合碳剂与快腐菌剂制备而成。快腐菌剂为市场通用的快速腐解秸秆碳的商品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制剂。生物强化碳调节剂由混合碳剂和快腐菌剂均匀混合而成,每吨生物强化碳调节剂中含0.3~1.0kg的快腐菌剂。
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生物强化碳调节剂的使用方法,
首先,制备好的生物强化碳调节剂均匀撒施于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土壤表面,施用量为2~5吨/亩。生物强化碳调节剂存放时长会明显降低功能微生物的生物活性,继而影响其使用效果,因此需在0~48小时内使用;然后,用旋耕机将0~20cm深的耕层土壤均匀翻耕一次;第三,调节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为25~35%;第四,依据土壤性质和温度条件,常温培养7~15天,即可显著降低发生次生盐渍化土壤可溶性盐含量。
有益效果
加入生物强化碳调节剂可明显降低土壤溶液中硝酸根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幅度随碳调节剂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实验条件下,最多可在原有浓度上降低97.86%。同时,加入碳调节剂可以大幅增加土壤速效钾的含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生物强化碳调节剂的制备及利用其降低次生盐渍化土壤可溶性盐含量方法的技术路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生物强化碳调节剂用于降低次生盐渍化严重的土壤可溶性盐含量(可溶性盐含量>10g/kg,小青菜试验不出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029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医院净化空调机房漏水报警及处理系统
- 下一篇:LED调色温筒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