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磁蓄能式无针注射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03398.9 | 申请日: | 2014-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774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娣;孙万平;窦云霞;王传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M5/303 | 分类号: | A61M5/303;A61M5/31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6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 蓄能 式无针 注射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蓄能式无针注射器。
背景技术
无针注射技术是在进行药物注射时不借助针头,液体药物以超细、高速、直线喷出高压射流的方式直接进入机体组织,解决了传统注射由于针头刺入机体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疼痛、出血、感染、组织损伤、患者心理压力等;同时,经无针注射的药物在组织内的分布更为弥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长时间注射皮肤不易起硬结。因此,无针注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适用于儿童疫苗接种及糖尿病患者。
现有技术中,无针注射器大多采用的是电磁驱动式的结构,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电磁铁铁芯产生的推力和动能来驱动的,如专利号为ZL 200910153212.2、专利名称为“电磁力驱动的连续无针注射系统”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结构,或者利用永磁铁助力和电磁铁产生的推力和动能来驱动,如专利号为ZL201220354008.4、专利名称为“一种无针注射器”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结构;另一种则是利用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瞬间微量位移进行的基于面积原理的行程放大后进行驱动,如专利号为ZL200620139203.X、专利名称为“磁致伸缩驱动的无针头注射器”中国专利文献中的结构。
上述两种驱动方式中,前一种驱动方式由于初始加速度较小,因此需要一段较长的空行程,而后一种驱动方式则由于击发时间较短,甚至在毫秒的级别上,所以要实现注射过程所需的做功,势必造成驱动装置的功率很大,注射器的体积也趋于庞大,例如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无针注射驱动装置仅超磁致伸缩材料就大约需要20kg,而超磁致伸缩材料价格昂贵,因此造成无针注射器造价高昂,产品无法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体积小、重量轻的电磁蓄能式无针注射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磁蓄能式无针注射器,包括电气控制装置和冲击注射装置,所述冲击注射装置包括具有内腔的缸筒、固设于所述缸筒前端的前端盖、可沿所述缸筒的前后方向移动地设于所述缸筒内的冲击衔铁、固设在所述缸筒内用于在通电时驱动所述冲击衔铁前后移动的电磁线圈,所述前端盖上设有无针安瓿组件,所述无针安瓿组件至少包括可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活塞杆,所述冲击衔铁具有蓄能状态和冲击状态,当所述冲击衔铁处于蓄能状态时,所述冲击衔铁静止,所述冲击衔铁与所述活塞杆相互脱离;当所述冲击衔铁处于冲击状态时,所述冲击衔铁向前冲击并驱动所述活塞杆向前移动,所述缸筒上还设有用于切换所述冲击衔铁工作状态的控制机构。
优选地,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转动地设于所述缸筒上的棘爪,所述棘爪的一端可转动地抵挡在所述冲击衔铁的前端上或与所述冲击衔铁相脱离。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棘爪与所述缸筒之间还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棘爪旋转使其抵挡在所述冲击衔铁前端的弹性件。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弹性件为设于所述棘爪另一端的弹簧。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棘爪呈L型。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缸筒的前端开设有与其内腔相连通的通孔,所述棘爪的端部可转动地插设所述通孔中。
优选地,所述冲击衔铁呈圆柱体状。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冲击衔铁、所述活塞杆同轴心线设置。
优选地,所述缸筒的后端通过后端盖封闭设置,所述缸筒的前端具有开口,所述冲击衔铁位于所述后端盖、所述前端盖及所述电磁线圈所包围形成的容腔内。
优选地,当所述冲击衔铁处于蓄能状态时,所述冲击衔铁的前端与所述活塞杆的后端之间存在间距。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的电磁蓄能式无针注射器,其中通过对冲击衔铁进行电蓄能,使其蓄能到一定程度后再瞬间击发,初始加速度大,大幅地缩短了空行程,减小了无针注射器的体积,同时,该无针注射器中采用直流电,可使用安全电压,使用更为方便安全。该无针注射器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制造成本低,可广泛地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无针注射器处于蓄能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无针注射器处于冲击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苏州大学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0339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煤气发生炉饱和温度调节装置
- 下一篇:手部运动信号采集传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