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长行程倒顶支垫顶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05784.1 | 申请日: | 2014-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31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饶少臣;金福海;江荣丰;蔡德强;贾伦学;曾智泉;曾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4 | 分类号: | E04G21/14;E04G23/0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陈懿 |
地址: | 430080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行程 倒顶支垫顶升 方法 | ||
1.一种长行程倒顶支垫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步骤如下:
一、准备好被顶物垫块(8)和千斤顶垫块(9),将被顶物体(1)和千斤顶(4)分别搁置于被顶物垫块(8)和千斤顶垫块(9)上,将千斤顶(4)的顶杆(2)与被顶物体(1)连接;
二、通过顶升千斤顶(4)的顶杆(2)将被顶物体(1)顶起;
三、在顶起的被顶物体(1)下的空隙填塞被顶物垫块(8),将千斤顶(4)回油缩顶,使千斤顶(4)悬挂于被顶物体(1)底部;
四、在千斤顶(4)底部的空隙填塞千斤顶垫块(9),撤除千斤顶(4)的顶升力并使升降套筒(3)平稳地落在填放好的千斤顶垫块(9)上;
五、进入下一个顶升周期的顶起预设量的状态,周而复始,将被顶物体(1)顶升到预定位置,顶升结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行程倒顶支垫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2)包括同轴相连的顶板(2.1)和中柱(2.2),所述中柱(2.2)为圆柱体,所述顶板(2.1)两侧设有切面(2.1.1),所述切面(2.1.1)距顶杆(2)轴线的距离不小于中柱(2.2)的半径,两个切面(2.1.1)之间设有突出于中柱(2.2)外缘的突缘(2.1.2);所述被顶物体(1)底部设有容纳顶板(2.1)和中柱(2.2)的内孔(1.1),所述内孔(1.1)底部内侧设有两个挂板(1.2),所述两个挂板(1.2)之间的开口与顶板(2.1)形状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行程倒顶支垫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被顶物体(1)底面与顶杆(2)顶面之间通过安装板(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长行程倒顶支垫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2)包括同轴相连的顶盖(2.1)和中柱(2.2),所述中柱(2.2)为圆柱体,所述顶盖(2.1)两侧设有切面(2.1.1),所述切面(2.1.1)距顶杆(2)轴线的距离不小于中柱(2.2)的半径,两个切面(2.3.1)之间设有突出于中柱(2.2)外缘的突缘(2.1.2);所述安装板(5)底部设有容纳顶板(2.1)和中柱(2.2)的安装孔(5.1),所述安装孔(5.1)底部内侧设有两个搁板(5.2),所述两个搁板(5.2)之间的开口与顶板(2.1)形状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长行程倒顶支垫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2)还包括与顶盖(2.1)和中柱(2.2)同轴相连、外形为圆柱体的底柱(2.3),所述底柱(2.3)直径大于中柱(2.2)。
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长行程倒顶支垫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2.1)两侧的切面(2.1.1)平行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长行程倒顶支垫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面(2.1.1)与顶杆(2)轴线之间的距离等于中柱(2.2)的半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长行程倒顶支垫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顶杆(2)将被顶物体(1)顶起之前,选择顶杆(2)的每次顶升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长行程倒顶支垫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顶杆(2)的每次顶升量为15公分。
10.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长行程倒顶支垫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埋置在被顶物体(1)内的螺栓(7)分别与被顶物体(1)和安装板(5)固定相连的垫板(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0578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清花机
- 下一篇:一种新型管式过滤器反冲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