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体式热泵及制冷设备的室内外机连接管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06513.8 | 申请日: | 2014-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29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李静;叶又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静 |
主分类号: | F24F1/32 | 分类号: | F24F1/32;F24F13/02;F25B4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王利强 |
地址: | 310016 浙江省杭州市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制冷 设备 内外 接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体式热泵及制冷设备,尤其是一种室内外机连接管。
背景技术
分体式热泵及制冷设备,例如分体式空调,室内机和室外机连接需要用到连接管,常用的连接管为全铜连接管、铜铝连接管或全铝连接管。
全铜连接管是一种空调室内外机冷媒传输的连接管道,一般是两条管配合使用,一个管路传输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一根管路传输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目前铜价高企,空调连接管价格较高,于是很多厂家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降成本。第一种方式减壁厚,第二种方式是铜铝连接管或者全铝管来替代原有的全铜连接管。
全铜连接管减壁厚出现的问题是与室内外机连接处需要压接或者扩口进行连接,铜管减薄后容易在压接和扩口处出现裂纹,容易造成冷媒泄露,并且可移机次数减低。
采用铜铝连接管替代全铜连接管同样存在问题无法回避。首先铜铝焊接处的电位差导致该处的铝管容易腐蚀。其次由于成本的需要,铝管部分使用的是连续挤压工艺生产的纯铝系列铝管,晶粒粗大,致密度低,防止腐蚀的能力非常低,所以一般工厂为了规避使用风险,铜铝焊接处使用热熔胶封住,其余铝管部分使用热收缩套进行与外环境隔离,但是如果在生产、运输和装配过程中不慎被锐物刺破,则该种防护措施起不到防护作用。
采用全铝连接管替代全铜连接管也同样存在问题,在连接管与室内外机连接处出现铜铝电位差,容易造成电化学腐蚀,另外铝的机械性能远不及铜管,在对市内外连接处进行加工时容易造成力学性能下降造成使用寿命下降,可靠性下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分体式热泵及制冷设备的室内外机连接管的无法兼顾成本和使用性能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确保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成本的分体式热泵及制冷设备的室内外机连接管。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分体式热泵及制冷设备的室内外机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为全铜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设有与室内机连接的内连接段、与室外机连接的外连接段,所述全铜连接管包括中间段,所述中间段的一端与所述内连接段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外连接段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段的壁厚比内连接段、外连接段的壁厚小。
进一步,所述中间段的壁厚为满足需用压力、延伸率和装机时弯折性能要求的铜管壁厚,所述内连接段、外连接段的壁厚为满足延伸率、抗震动性能、与室内外机配合处的密封性能、反复使用性能要求的铜管壁厚。
更进一步,所述内连接段、外连接段的壁厚相等。该结构属于常用或优选方案,当然,根据不同场合需要,也可以不相等。
再进一步,所述中间段的一端与所述内连接段焊接,所述中间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外连接段焊接。
或者是:所述中间段的一端与所述内连接段通过紧固件机械连接,所述中间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外连接段通过紧固件机械连接。
再或者是:所述中间段的一端与所述内连接段紧密贴合,所述中间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外连接段紧密贴合。
又或者是:所述中间段的一端与所述内连接段呈一体,所述中间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外连接段呈一体。
上述连接方式中,所述中间端的两端与所述内、外连接段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当然,也可以选择为不同,所述中间端的两端与所述内、外连接段的连接方式分别为上面描述的方式(焊接、机械连接、紧密贴合或一体)中的其中两种,例如:所述中间段的一端与所述内连接段通过紧固件机械连接,所述中间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外连接段呈一体等。
中间段比两端壁厚薄的一种方案:所述中间段的外径与所述内连接段、外连接段的外径相等,所述中间段的内径比所述内连接段、外连接段的内径大。
中间段比两端壁厚薄的再一种方案:所述中间段的内径与所述内连接段、外连接段的内径相等,所述中间段的外径比所述内连接段、外连接段的外径小。
中间段比两端壁厚薄的又一种方案:所述中间段的外径比所述内连接段、外连接段的外径小,所述中间段的内径比所述内连接段、外连接段的内径大。
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为:根据对连接管不同部分的性能要求设计不同的壁厚,既满足力学性能、防腐能力以及安装便利要求又能降低用铜量,降低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静,未经李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065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