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清洁环保秸秆型煤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207415.6 | 申请日: | 2014-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2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宁巨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巨忠 |
主分类号: | C10L5/00 | 分类号: | C10L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4199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清洁 环保 秸秆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型煤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清洁环保秸秆型煤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煤炭开采和加工对环境的影响,在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但目前煤炭的开发与利用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据目前统计全国矸石存积已达30亿吨,利用率仅占36.2℅,矸石自然还会排放出大量烟尘及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在煤炭的洗涤过程中,有大量煤泥产生,形成大量粉尘,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燃煤排放大量污物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每年排入大气的污染物中80℅的二氧化碳、79℅的尘埃87℅的二氧化硫、69℅的二氧化氮来源于煤的直接燃用。
3、型煤与原煤相比具有众多的优点,燃烧充分,排放有害气体少。
4、随着化石燃料资源濒临枯竭和燃料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人们注意到可再生能源物质的作为燃料的可能性,例如,各种作物籽壳、秸秆、木材屑等,其中,秸秆是一种很好的清洁再生能源,其平均硫含量只有3‰,经测定:秸秆热值约为18000kj/kg,相当于标准煤的72%,相当于民用煤炭的80%以上。只需改变其物理形态,就完全可以直接取代原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清洁环保秸秆型煤及其制备方法,以精洗煤、煤泥、矸石、添加剂、粘合剂加入秸秆原料混合,在一定压力作用下,经科学配制加工成环保型煤。使污染物变成洁净燃料,改善秸秆燃烧性能,提高利用效率,扩大应用范围,即节约了能源,又保护了环境,使煤炭生产、加工和综合利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清洁环保秸秆型煤及其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 将麦秸秆切碎为麦秸秆粒,将玉米秆粉碎成玉米秆粒再将麦秸秆粒与玉米秆粒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
2)将煤泥和精洗煤、矸石、秸秆原料经搅拌机搅拌均匀后加入添加剂一起破碎、筛分,保证煤泥的粒度在3mm以下占80%以上,添加剂主要为除硫剂和煤炭改性剂。
3)将秸秆原料、精洗煤、煤泥、矸石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其间还需要加入添加剂、粘合剂、水。秸秆原料、精洗煤、煤泥、矸石、添加剂、粘合剂、水的重量比为:20:30:25:22:1:2 总量水份应控制18%-20%左右。按此比例将各原料进行混合后得到原料混合物,混合物完成后需放置5至8天使其改性。
4)对形成的原料混合物经搅拌机搅拌均匀在常温环境下用专用成型机加压成橄榄型。
5)将成型的型煤传至多层烘干机进行烘干,时间为1.5至2小时即得干燥的清洁环保秸秆型煤成品。
6)清洁环保秸秆型煤成品分为工业型和民用型两种,规格分别10cm×7cm×5cm和8cm×5cm×3cm。
上述步骤1)中麦秸秆粒的粒长度为1 mm至3mm,所述玉米秸秆粒的粒长度为1 mm至3mm,麦秸秆粒与玉米秸秆粒的混合比例为3:5,所述混合比例为重量比。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有益效果是:
1、使用秸秆制备燃料,解决了秸秆无法处理的问题,可有效利用农村废弃的农作物,保护环境,变废为宝。
2、使用秸秆作为燃料,替代了传统的化石燃料,从而缓解了能源紧缺,同时,由于秸秆燃烧其热值较高,秸秆型煤可以提供更多的能源。
3、清洁环保秸秆型煤与原煤相比,透气性好、热效率较高,燃烧更充分,粉尘总排放量可降低70%以上。CO大部或全部燃烧,加除硫剂后SO2的排放量可降低45-70%,NOX苯并芘等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可减少30%以上,具有良好的节能效益和环境效益。
4、在制备清洁环保秸秆型煤的过程中添加处理剂和煤炭改性剂,在低温、高温段可获得理想的固硫效果和提高火焰内焰温度。使型煤完全燃烧,从而达到了工业和生活用煤标准。
5、采用秸秆和玉米秸秆作为秸秆原料,解决了单一玉米秸秆中心区域燃烧不完全,单一麦秸秆不易成型、燃烧过快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秸秆型煤的燃烧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1、本发明一种清洁环保秸秆型煤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巨忠,未经宁巨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074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束状软管耐高温光缆挤出的辅助加工装置
- 下一篇:偏光膜的制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