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混栽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09574.X | 申请日: | 2014-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75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吴殿星;王寅;王荣;吴晓辉;吴洪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杰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6/00 | 分类号: | A01G16/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40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稻混栽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通常是利用水稻不同品种间高、矮差,充分协调光、温、肥资源。通过混合间栽,达到丰富水稻农田品种多样性,增强农田生态稳定性,使水稻生理素质增强,提高了抗病虫的能力,有效减轻病虫的危害,既减少农药用量,又降低农产品污染,是目前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是农民增产、增收、增效的一项实用技术,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可持续性。
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较多的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生产中,如公开号为CN1309886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技术,保持目前杂交稻的栽培方式,栽培水稻的株距、行距和密度均与常规方法相同,在矮杆品种的杂交稻田中每隔4~8行多栽插1行高杆优质品种水稻,高杆优质品种比矮杆品种高20厘米以上,套栽的两品种的遗传差异即RGA指纹差异在10%以上,成熟期相差40天以内。该专利虽然能够使水稻不同基因型品种实现了优势互补,但是因选用的水稻品种并非针对性选育而成,其来源不一致,品质不均一,生育期、农艺特性与用途也完全不同,实际操作方式上通常需要按品种进行单独的移栽种和收获,田间管理措施上也需按品种分多次水肥和喷药,效率低用工量大,包括劳动力成本在内的生产成本逐年增加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复杂。
公开号为CN101697701B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基于改善米质提高产量的水稻混播种植方法,步骤如下:(1)选用鄂中5号、鄂香1号和鉴真2号三种稻品种为混播种植品种;(2)在北纬27-33°区域内于4月10日至5月5日间播种;(3)将步骤所选品种的种子播种前按质量比为5∶2∶3混合均匀;(4)按宽窄行种植,即宽行行距为30cm,窄行行距为16.5cm,株距为14.7-16.5cm,密度每666.7m2为1.738万穴至1.95万穴;(5)在水稻全生育期内,每666.7m2施纯氮11-12kg,其中底肥占60%,分蘖肥占20-25%,促花肥占0-10%,保花肥占10-15%;N∶P2O5∶K2O的质量比为1∶0.4-0.5∶0.8-1。该专利通过选择生育期接近的三个水稻品种进行混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植及田间管理的复杂性,但是水稻产量仍较低,不到600kg/亩,且不同品种的水稻遗传背景差异大,导致稻米的品质、营养存在较大差异,获得的水稻稻米存在品质、营养不均一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混栽方法,水稻群体可兼具多种优良农艺性状,能够提高水稻群体对病虫害的抗性,提高水稻产量,且可获得品质、营养较均一的稻米。
一种水稻混栽方法,包括:
(1)选用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为基础品种,选用来源于该基础品种的不同类型的突变体作为混栽的搭配品种;不同类型的突变体之间具有至少一种不同的优良农艺性状;
(2)将所述基础品种和搭配品种的种子混合后,育秧、移栽;
(3)田间管理;
(4)收获。
本发明中采用的水稻混栽品种包括基础品种和搭配品种,其中基础品种可采用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综合性状(如抗虫、抗病、高产、稻米品质优等)优良的水稻品种,而搭配品种则为不同类型的突变体,由于不同类型的突变体之间具有不同的优良农艺性状,这样,混栽后,可使水稻群体兼具各种优良特性,丰富农田水稻品种多样性,增强农田生态稳定性,提高水稻的综合素质,减轻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所述的优良农艺性状为抗病、抗虫、高壮杆、多分蘖或耐密植。
另外,本发明的所有突变体均来源于同一基础品种,即来源相同,由于在水稻育种中,水稻突变体的选育是针对特定的农艺性状目标进行的,而其他的农艺性状与基础品种近似,那么所有的突变体除了特定的农艺性状外,其余的农艺性状较一致,与基础品种也较一致,也就是说所有混栽水稻品种之间的遗传背景差异不大,从而保证稻米品质、营养的均一性,同时在田间管理上也更加统一和简单。
优选的,所述的基础品种为“扬稻6号”,所述的突变体为“浙密稻1号”、“浙稻1号”、“浙抗稻1号”和“浙多穗稻”中的至少两种。
更优选的,所述的基础品种为“扬稻6号”,所述的突变体为“浙密稻1号”、“浙稻1号”、“浙抗稻1号”和“浙多穗稻”。采用上述水稻品种混栽后,水稻的抗病虫能力强,稻米品质好,且产量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杰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杰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095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