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蔓生豆类作物的栽培方式无效
申请号: | 201410210718.3 | 申请日: | 2014-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86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丁潮洪;许志鸣;章根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23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蔓生 豆类 作物 栽培 方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蔓生豆类作物的栽培方式,属农业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蔓生类作物通常为豆科作物蔬菜,其生产过程需要进行搭架,使其茎蔓能沿支撑架缠绕向上生长,实现高产栽培。现有的栽培技术方案中,通常畦面宽1.2米与沟宽0.4米,畦面宽与沟宽比为3:1左右,利用两根竹竿作为支撑杆,在一个较宽的畦面种植两行小苗,用竹竿搭成如图2所示的“人字形”,其架脚插在畦面的两侧。这样的栽培方式中,因支撑架的角度小,作物的茎蔓顺着支杆往上爬,形成一个较为垂直的受光面,作物的光合作用面积较小,产量低;同时,此搭架方式下作物枝蔓集中在狭小空间范围内,通风、透光性差,增加了田间湿度,增加病害发生危害;其三,豆荚下挂后分布在畦面的支撑架内,收获者站在沟内采摘豆荚时极为不方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提供了一种能改善作物受光面积,减少病害,并方便采摘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方式实现的:一种蔓生豆类作物的栽培方式:包括栽培地的整地、播种、搭架、提蔓过程,先将栽培地做成龟背形,播种时每畦播二行,栽培地的畦面搭设支撑架:其特征是,栽培地整地时,控制畦宽与沟宽比为1:1,所述的支撑架搭成上大下小的“V”字型,支撑架的交叉处横向捆扎一根横杆,蔓生豆类作物抽蔓后,将茎蔓就近引至支撑架基部,使其沿支撑架缠绕向上生长。
本发明通过将原有的支撑杆的设置方式改为上大下小的“V”字型,使豆科作物的藤蔓缠绕支撑杆向上生长,随着枝蔓的生长,生长面从畦的上方逐步延伸至沟的上方,形成一个较为扁平宽幅的生长面,使作物的受光面积达到最大。受光面积的增大,能显著提高蔓生豆科作物的产量;同时,宽沟的通风条件好,减少了田间相对湿度;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其三,采摘时人可以站在沟中的棚架下采摘,减轻了采摘时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搭架栽培方式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搭架栽培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蔓生豆类作物的栽培方式,首先按畦2面宽0.8米与沟3宽0.8米(1:1)的比例整出栽培畦2和沟3,将畦2的畦面做成龟背形。播种时每畦播二行,小苗开始抽蔓时在畦2面搭设支撑架1。
支撑架1搭成如图1所示的上大下小的“V”字型,支架原材料可用小树技或者竹杆,粗度应选用直径2—3cm,长度为250cm为好(以人能采摘顶部的豆荚的为宜)。在支撑架1两杆的交叉处捆扎一根横杆4,将畦2面上的每个单个的支撑架1连成一体,增强支撑架1的强度和稳定性。
作物的栽培管理与普通生产方式相同。
作物抽蔓后,将茎蔓就近引至支撑架1基部,使其茎蔓延支撑架1向上生长,最终在支撑架1上端形成一个较为平展宽幅的生长面。这样,作物成熟时,成熟的果实(豆荚)下挂面处于沟3的上方,十分方便人们的采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未经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107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玉米杆酿酒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天然洗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