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虚拟应用环境下改善用户体验的方法及虚拟应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16436.4 | 申请日: | 2011-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385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黄荣;杨月威;王杨帆;孙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华夏未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G06F9/445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田景宜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虚拟 应用 环境 改善 用户 体验 方法 系统 | ||
本案是申请号:201110435152.0,发明名称《在虚拟应用环境下改善用户体验的方法及虚拟应用系统》,优先权日2010.12.22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虚拟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在虚拟应用环境下改善用户体验的方法及其虚拟应用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虚拟化技术风起云涌,出现了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桌面虚拟化技术、应用虚拟化技术、存储虚拟化技术以及网络虚拟化技术等。当前,虚拟化技术的优势已经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虚拟化技术所具备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节能环保的特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性能计算机用户的青睐,虚拟化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成为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应用虚拟化的基本概念可以追溯到主机和哑终端或瘦客户端时代。被虚拟化的应用利用一种非常小的瘦客户端应用来显示它们的“逻辑视图”(典型情况下就是应用用户界面),这一瘦客户端应用在很多种操作系统和硬件上运行。该应用的“物理端”应用被托管在企业的数据中心。
按照最简单的方式,通过网络连接,在虚拟应用系统的客户端设备与服务器端之间所传输的唯一数据是客户端的屏幕、键盘及鼠标的移动。
应用虚拟化是对终端用户设备应用的抽象化。也就是说,将应用彻底从客户端的用户设备中移走,在服务器端运行。简单的说,这意味着没有应用程序或数据需要加载或存放到PC、笔记本电脑、或移动设备等,因为应用虚拟化使得这些应用能够透明地从一个集中的服务器上或集中的地点来运行。
基于虚拟应用技术的原理,在通过虚拟应用系统操作应用程序时的基本流程如下:
步骤A:用户在虚拟应用系统的客户端上输入用户名、密码等信息并提交给虚拟应用系统的服务器端;
步骤B:虚拟应用系统的服务器端将登录请求转发给用户认证系统;
步骤C:如果是合法用户,虚拟应用系统的服务器端为该用户建立用户会话,并将该用户有权访问的虚拟应用信息返回给用户;
步骤D:用户选择要访问的虚拟应用程序,与虚拟应用系统服务器端协商启动虚拟应用时的选项及参数,例如分辨率、颜色位深等;
步骤E:虚拟应用系统的服务器端在为该用户开辟的隔离的会话空间中启动“物理”的虚拟应用程序;
即,用户调用的虚拟应用程序实际上运行于服务器端,特别是运行于为该用户开辟的隔离的会话空间,也就是说服务器端运行了被虚拟的应用程序;
步骤F:虚拟应用程序启动后,将其用户界面的图像信息压缩或者转换成绘图指令后发往虚拟应用系统的客户端;
步骤G:虚拟应用系统的客户端将用户界面信息用虚拟应用系统的客户端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所能理解的绘图指令在用户终端上绘制出虚拟应用的用户界面;
步骤H:用户通过鼠标、键盘操作虚拟应用程序;
步骤I:虚拟应用系统的客户端实时将当前发生的鼠标事件及坐标信息和键盘扫描码发送给虚拟应用系统的服务器端;
步骤J:虚拟应用系统的服务器端接收到虚拟应用系统的客户端发过来的鼠标、键盘信息,并将该信息转换为虚拟应用系统的服务器端所在服务器操作系统能理解的信息;
步骤K:虚拟应用系统的服务器端将鼠标、键盘事件及坐标信息等发送到用户隔离的会话空间中的“物理”的虚拟应用程序;
步骤L:“物理”的虚拟应用程序处理发过来的鼠标、键盘事件,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鼠标点击到按钮上,按钮产生下陷的动画效果等;
即,用户在客户端发出的指令,控制的是服务器端的虚拟应用程序的运行;
步骤M:虚拟应用系统的服务器端检测用户界面的变化情况,将变化后的用户界面或者只是将区域性的变化的部分用户界面经过步骤F所描述的处理方式处理后再发送到虚拟应用系统的客户端,并重复步骤F至步骤M的过程;
步骤N:如果用户关闭虚拟应用程序,虚拟应用系统的服务器端则关闭在隔离用户环境中的“物理”的虚拟应用程序,注销该用户的登录,并通知虚拟应用系统的客户端关闭程序。
虚拟应用技术解决了应用程序的输入输出逻辑(应用程序界面)与计算逻辑指令隔离的问题,使得用户只要具备网络条件,就可以在不同的终端上获得与被虚拟的应用程序按其原本的方式实际运行后一致的用户界面和操作方式,但虚拟应用技术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华夏未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华夏未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164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