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DNA自组装结构和基于其的对称加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19347.5 | 申请日: | 2014-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974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杨静;张成;宋智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9/06 | 分类号: | H04L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2 | 代理人: | 李迪 |
地址: | 102206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dna 组装 结构 基于 对称 加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码学研究领域,尤其涉及DNA密码领域。
背景技术
现代密码学是基于多种困难的数学难题诸如非多项式时间完全问题(NP-C)。量子密码学则是基于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Heisenberg uncertain principle)的物理学难题。现代密码学和量子密码学缺乏巨大的并行能力、大规模的信息搜索,对于大量信息的加密,速度较慢,并且这些密码的密文容易被攻击者截获,可能会被破解。除此之外传统加密方法依赖于困难的数学问题,而这些问题一旦被解决就会使加密方法失效。
近年来,由于DNA分子具有的巨大并行性和高密度信息存储等优势,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数据存储、密码学等方面。DNA密码——密码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方向,是数学、信息科学、纳米技术和分子生物学多学科的交叉产物。
DNA密码由于具有超强信息存储能力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且已经逐渐从理论发展到应用。1999年,《自然》期刊上报道了一种新型DNA“隐写术”,其通过PCR得到的包含了一段编码信息的短链DNA来实现加密和解密。从那时起,DNA密码领域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许多纳米技术也已经逐渐被用于DNA密码体系,例如DNA杂交,DNA自组装和链置换,DNA芯片和DNA/纳米颗粒结合体等。
综上述,如何借助DNA巨大的并行能力、大规模的信息搜索及单分子识别能力,和拥有在复杂生物体内利用不同检测方法以完成信息的变换、传送和检测的内在优势,以及基于纳米技术在大规模信息搜索中的困难性,提出一种新的DNA自组装结构;并且基于该DNA自组装结构提供一种对称加密系统,从而实现DNA密码体系中流加密法的加密和解密,保证密码的难以破解性以及提高信息存储和传送的安全性,是现有技术中的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如何借助DNA在密码领域的优势,提供一种DNA自组装结构和基于其的对称加密系统,从而实现DNA密码体系中流加密法的加密和解密。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DNA自组装结构,所述DNA自组装结构包括泡状结构,由DNA纳米结构与链Q,通过碱基配对形成,其中DNA纳米结构由DNA链AB与链BHQ链杂交形成。
其中,链Q包含三段序列,分别是首端序列Q1,末端序列Q2和中间序列Q3,链Q的中间序列Q3被荧光基Cy3修饰,首端序列Q1链与AB链的一部分序列互补,末端序列Q2与AB链的另一部分序列互补,所述BHQ的3’端由荧光淬灭基BHQ标记,并且它完全与AB链的中间序列互补,此时Q3被近端的BHQ的3’端的荧光淬灭基所淬灭,当Q链被置换并与AB链分离时,荧光强度将会随着荧光基和猝灭剂的分离相应地增加。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对称加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称加密系统包括所述的DNA自组装结构的,且包括异或运算操作系统。
本发明还提供根据所述的对称加密系统的一种对称加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定义DNA序列编码,在异或操作中,M表示明文,S表示密钥,C是密文或荧光信号,明文M、密文或荧光信号C与密钥S分别与AB链部分区域互补,明文M、密文或荧光信号C与密钥S转化成二进制串;
步骤二:加密,构建的DNA自组装结构作为初始运算模块,加密秘钥S和明文M的DNA链,与初始运算模块进行链置换反应实施逻辑异或运算,得到密文或荧光信号C,从而完成明文M的DNA加密过程;
步骤三:解密,解密密钥S和密文或荧光信号C的DNA链,与DNA自组装结构进行链置换反应实施逻辑异或运算,从而完成密文或荧光信号C的DNA解密过程;
其中,明文M的每一位的异或操作是在单独的试管中完成的。
优选地,加密和解密过程中,DNA自组装结构的AB链分别是AB1链和AB2链,AB1链和AB2链的特异性识别区域不同,且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的DNA序列不同。
优选地,对明文M执行异或操作实现信息的加密时,产生荧光信号表示“1”,没有产生荧光信号表示“0”,所有位的荧光信号连在一起表示密文,然后传送给接收方。
(三)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193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等离子体处理装置的基片制程方法
- 下一篇:一种面接触插入式断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