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细伸连续退火机退火接触轮无效
申请号: | 201410219851.5 | 申请日: | 2014-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14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萍;杨双飞;李维革;石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乐荣电线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F1/08 | 分类号: | C22F1/08;C21D9/56;C21D1/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退火 接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细伸软铜线的拉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细伸连续退火机退火接触轮。
背景技术
铜线在电线电缆中占的比例很大,应用广泛。铜线材经过拉制工序后,铜线内部产生了残余内应力,外部表现为铜线变硬、变脆,需要通过必要的热处理工序来消除这种内应力,恢复铜线的综合性能,即对铜线进行退火处理。现有的铜导线的连续退火装置中的退火轮内的镍带为开口式,并且厚度只有1.5mm,工人在组装时需要裁剪、打磨,易产生变形,且圆整性不好,安装好后的接口处,易擦伤铜导体,退火处理后的铜线表面光洁度较差,综合性能恢复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退火环安装方便、提高生产效率、不易檫伤铜线的细伸连续退火机退火接触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细伸连续退火机退火接触轮,其包括后固定座、和后固定座固定连接的前固定盖以及设置在后固定座与前固定盖之间的退火环,后固定座的中心设有用于安装在机体上的轴心孔,退火环的直径比后固定座、前固定盖的直径小,被这两者夹紧包围着,所述后固定座、前固定盖和退火环均呈圆形,所述的退火环为封闭的圆环状,所述退火环由内而外包括铜质圆环和镀镍层。
进一步的,所述的后固定座的外径和前固定盖的外径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座的轴心孔周围设置有个螺丝孔,所述固定座通过螺丝孔与前固定盖用螺丝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结构简单,使更换及安装镍带更为方便,提高生产效率,使退火接触轮内镍带圆整性更好,安装好后因无接口,不易擦伤铜导体。提高了镍带的厚度,使镍环磨损时可以重复电镀,循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退火接触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退火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后固定座、1-1轴心孔、2前固定盖、3退火环、3-1铜质圆环,3-2镀镍层、4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附图2所示的一种细伸连续退火机退火接触轮,其包括后固定座1、和后固定座1固定连接的前固定盖2以及设置在后固定座1与前固定盖2之间的退火环3,后固定座1的中心设有用于安装在机体上的轴心孔1-1,退火环3的直径比后固定座1、前固定盖2的直径小,被这两者夹紧包围着,所述后固定座1、前固定盖2和退火环3均呈圆形,所述的退火环3为封闭的圆环状,如附图3所示,所述退火环3由内而外包括铜质圆环3-1和镀镍层3-2,所述的后固定座1的外径和前固定盖2的外径相同,所述固定座1的轴心孔1-1周围设置有6个螺丝孔,所述固定座1通过螺丝孔与前固定盖2用螺丝4固定连接。
如附图1所示,现有的退火接触轮在前固定盖和后固定座之间先套置铜环,然后开口式镍带安装时要透过开口铜环对其进行挤压安装在后固定座内,由于镍带为开口,有弹性,经过一系列操作后且圆整性不佳,安装时镍带不容易卡在固定座内。因镍带厚度较薄,工人在组装时需要裁剪、打磨易产生变形,且圆整性不好,安装好后的接口处,易擦伤铜导体。如附图3所示,本发明中,在封闭式的铜质圆环3-1外设置镀镍层3-2,形成封闭式的镍环结构作为退火环3,不需再与铜环配合一起安装,可直接套在后固定座上,再锁上前固定盖即可,操作简单,便于安装,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使退火接触轮内镍带圆整性更好,安装好后因无接口,不易擦伤铜导体。本发明所述的镀镍层3-2的厚度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设置更厚的厚度,提高了镍带的厚度,使镍环磨损时可以重复电镀,循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乐荣电线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乐荣电线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198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据加密、解密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终端计算机的接入管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