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类可修饰的荧光化合物,合成方法及其作为近红外二区报告分子的用途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221459.4 申请日: 2014-05-23
公开(公告)号: CN103980295A 公开(公告)日: 2014-08-13
发明(设计)人: 洪学传;程震;陈浩;邓子新 申请(专利权)人: 武汉大学
主分类号: C07D513/04 分类号: C07D513/04;C09K11/06;G01N21/64;A61K49/00
代理公司: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代理人: 张火春
地址: 430072 湖***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类 修饰 荧光 化合物 合成 方法 及其 作为 红外 报告 分子 用途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可修饰的最大发射波长在1000nm~1600nm(近红外窗口II区)的荧光化合物,可以用于体外检测和体内成像,属于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染料领域。

背景技术

据统计,在中国以及全球,癌症(又称恶性肿瘤)是人类非正常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07年全球癌症死亡人数达790万(约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3%)。WHO国际肿瘤研究理事会(IARC)负责人Dr.Bernard Stewart预测,到2020年全球肿瘤发病率将上升50%。更令人忧虑的是,数据显示,全世界20%的新发癌症病人在中国,24%的癌症死亡病人在中国,目前中国的癌症生存患者和治愈患者仅为13%。我国卫生部在《2010中国卫生统计提要》中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人口因疾病死亡的第一病因。

癌症的早期诊断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关键,可以显著提高癌症患者的存活率。早期肿瘤治愈率可达83%。美国从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间,肿瘤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由50%上升为63%,主要归功于早期诊断技术的发展,而中晚期的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几乎没有提高。临床上,早期诊断率每增加1%,全球就有约76万人免于死亡,中国约有16万人可获得新生,可挽回数以10亿计的经济损失。因此,大力推进早期预警和诊断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分子医学影像以非侵入方式,建立标的分子与特定生理功能的影像侦测,用来研究生物体在分子层次的各种功能及病征表现,是近年来个人化预防医学发展中的主要技术之一,尤其在癌症检测的临床应用方面,能在癌症发生早期,在体内注射分子追踪剂,能迅速找到癌症细胞,进入癌细胞内部,实时侦测出微量异常生物分子,从而判断癌症发生的部位,进而掌握处置先机,降低伤害及死亡率,解决了早期癌症诊断的难题。

常用的分子影像技术有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磁共振显像(MRI)、光学显像、超声(US)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每种显像技术在灵敏度、成本和分辨率方面各有优缺点(表1)(何绪军,糖修饰卟啉和酞菁类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研究)。

表1成像模式比较

***,高;**,中;*,低。

通过表1的比较可以发现光学成像在灵敏度、对比度、时间空间分辨率等方面很好的满足了分子影像成像的要求,同时光学成像具有非离子低能量辐射、高敏感性、连续实时监测、无创性或微创性、设备价格相对廉价等优势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光学成像以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的研究最为瞩目,生物组织对可见区(350~700nm)和红外区(>1600nm)具有最强的吸收,在近红外荧光区(700~1600nm)生物样品基体光吸收或荧光强度都很小,生物体对近红外荧光的光散射也非常弱,背景干扰大大降低,灵敏度大大提高,体外检测优势明显。近红外光可以穿透生物组织的距离最大,因此采用近红外荧光成像可以对深层的组织和器官进行探测和成像,在分子成像方面具有其特定的优势。

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分为近红外一区(700~1000nm)、近红外二区(1000~1600nm)荧光成像技术。其中近红外二区(1000nm~1600nm)荧光对生物组织穿透能力更强,成像信噪比、分辨率更高(图1)(PNAS,2011,108,8943-8948)。单层碳纳米管(SWNTs)为红外二区荧光成像试剂,吲哚菁绿(ICG)为红外一区荧光成像试剂。图1A表明SWNTs在成像清晰度方面优于ICG。图1B表明ICG在脂肪组织中的损失更多。图1C表明尽管红外二区SWNTs在水中吸收更多,但其信号损失强度与ICG类似。人们发现红外二区荧光成像试剂相对于红外一区有较明显的优势。红外二区更有希望在未来的检测细胞标志物、组织标本、活体成像、疾病早期检测、疾病分期、术中手术导航治疗、术后疗效评价等领域上发挥重大作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214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