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六氟化硫检测尾气的净化处理方法与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23123.1 | 申请日: | 2014-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03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冀国龙;郭锦龙;黄建东;马啸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75 | 分类号: | B01D53/75;B01D53/78;B01D53/86;B01D53/50;B01D53/5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 |
地址: | 030001***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六氟化硫 检测 尾气 净化 处理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电力系统、在六氟化硫检测过程中产生的尾气的净化处理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力系统广泛使用六氟化硫气体作为绝缘介质,在设备故障及高电压放电过程中六氟化硫会产生硫化氢、二氧化硫等危害组分。六氟化硫气体检测作为设备故障及日常维护手段是经常性进行的分析项目之一。在六氟化硫的检测过程中存有害尾气的排放现象,需要对尾气进行无害化处理,虽然出现了一些净化装置和方法,但会出现处理试剂等的排放而造成其它的污染危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六氟化硫检测尾气的净化处理方法与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六氟化硫检测尾气的净化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六氟化硫检测尾气与过量的浓硫酸接触,尾气中的还原性组分(主要是硫化氢)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硫;
2)再与催化剂作用,尾气中的惰性组分及其它危害组分(此时主要是二氧化硫)进行催化反应,二氧化硫经催化反应转化为三氧化硫;
3)经催化后的混合气体中的主要危害组分已为三氧化硫,与水接触反应生成稀硫酸,此时,混合气体中剩余的惰性组分等排入大气或者回收装置回收利用。
优选的,所述催化剂为钒触媒,所述钒触媒为五氧化二钒含量5%~10%为主催化剂,氧化钾为助催化剂,以硅藻土为载体。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催化反应的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50~550℃、氧气过量。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与水接触的水温为5~45℃,以水过量为佳。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所述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稀硫酸,将所述稀硫酸浓缩后作为所述步骤1)中所述浓硫酸的来源,实现循环使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六氟化硫检测尾气的净化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浓硫酸接触室、催化反应室和吸收室依次连接,以实现上述方法中提及的尾气混合气体中还原性组分硫化氢转化为二氧化硫、转化生成的二氧化硫与混合气体原有二氧化硫催化反应成三氧化硫、以及三氧化硫被水吸收获取稀硫酸的工艺过程。所述浓硫酸接触室设有浓硫酸添加口,所述催化反应室设有氧气添加口,所述水接触吸收室设有稀硫酸排放口和添水口。
优选的,所述浓硫酸添加口、氧气添加口、稀硫酸排放口和添水口均设有阀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方法和装置原理简单,稳定牢靠,使用方便、安全性好,特别是实现了所需危害性(腐蚀性)药剂的循环回收和利用,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浓硫酸接触室;2、催化反应室;3、吸收室;4、浓硫酸添加口;5、氧气添加口;6、添水口;7、稀硫酸排放口;8、尾气出口;9、尾气入口;10、阀门Ⅰ;11、阀门Ⅱ;12、阀门Ⅲ;13、阀门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六氟化硫检测尾气的净化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六氟化硫检测尾气(危害组分主要为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等)与过量浓硫酸在适宜的条件下接触,尾气中的还原性组分(主要是硫化氢)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与尾气中的惰性组分及其它危害组分(主要是二氧化硫)一起进行催化反应;
2)在通入过量氧气,温度350~550℃的条件下,上述混合气体经过与钒触媒接触进行反应,混合气体中主要的危害组分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三氧化硫;
3)经步骤2)处理后的混合气体,混合气体中的主要危害组分三氧化硫与水接触反应生成稀硫酸,吸收水温为温度5~45℃,混合气体中剩余的惰性组分等排入大气或回收装置回收再利用;
4)步骤3)中,混合气体与水接触生成的稀硫酸经过浓缩作为步骤1)中浓硫酸的来源,实现了浓硫酸等药剂的循环回收与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231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