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共振背反射肩并肩薄膜光伏电池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26811.3 | 申请日: | 2014-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22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刘江涛;刘念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31/046 | 分类号: | H01L31/046;H01L31/056;H02S40/20;H02S40/22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 36111 | 代理人: | 刘凌峰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共振 反射 肩并肩 薄膜 电池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伏电池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共振背反射肩并肩薄膜光伏电池结构,属于光伏电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过去十几年间光伏发电得到了快速发展,基于不同材料的光伏电池不断涌现,光伏电池的效率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太阳光谱分布在红外至紫外这样的广谱范围,太阳光中光子能量小于半导体带隙的部分很少被半导体所吸收,太阳光中光子能量大于半导体带隙的能量部分绝大部分将转换为热量而不是电能,这极大地制约了光伏电池的效率。同时所产生的热将使得光伏电池的温度升高,这也将降低光伏电池的效率并减小光伏电池的寿命。通过级联光伏电池(也就是将不同带隙半导体从高至低、从上到下来排序)的电池结构可以部分地解决该问题。在这些光伏电池中,顶部电池具有较大的带隙从而吸收较高能量的光子,而较低能量光子通过顶部半导体层进入具有较小能带隙的下部半导体并被吸收。然而由于晶格匹配的要求,可以用来制作级联光伏电池半导体材料种类较少,一种级联光伏电池的工作介质通常只能用2到3种半导体材料,且对工艺要求非常高,成本也比较高。
此外,为了降低光伏电池的制作成本,超薄光伏电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超薄光伏电池不仅有利于降低光伏电池成本,而且有利于减小光伏电池的内阻,增加光生载流子密度,减小光生载流子的搜集时间从而降低载流子复合所产生的损耗。这些特征都将有利于提高光伏电池的效率。此外,更薄的半导体薄膜制作更为简单,且有利于降低薄膜缺陷,增加半导体薄膜中载流子的迁移率。然而在传统光伏电池中若半导体薄膜厚度过薄,太阳光将不能被完全吸收,这将降低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从而需要设计合适的陷光结构来增强太阳能薄膜的吸收。
为了解决以上两大问题,本发明将分光聚焦肩并肩设计方案与共振背反射光伏电池结合起来。通过将不同带隙的半导体薄膜依次排列,并通过分光聚焦系统将不同频率的太阳光聚焦到不同的半导体材料上,并使得不同半导体材料上照射的太阳光的光子能量稍大于此半导体材料的带隙。通过优化这些半导体材料的宽度和厚度,以及在这些半导体的背面设计合适的共振背反射镜,从而在超薄的半导体薄膜中分别实现太阳光的几乎完全吸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振背反射肩并肩薄膜光伏电池结构,本发明能有效降低光伏电池中太阳能转换为热能所产生的损耗,减小薄膜光伏电池中半导体层的厚度,从而提高薄膜光伏电池的效率并降低光伏电池的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共振背反射肩并肩薄膜光伏电池结构,包括依光路设置的分光聚焦部分和共振背反射肩并肩光伏电池结构,所述共振背反射肩并肩结构上层为依次排列的不同带隙、不同厚度、不同宽度的半导体材料构成的半导体薄膜,底层为由多层薄膜介质反射镜或金属薄膜构成的背反射镜,上层和底层之间可有透明导电材料构成的间隔层,顶层可有透明材料或透明电极构成的覆盖层或保护层。
所述的分光聚焦部分由三棱镜和正透镜构成,通过三棱镜后波长为的太阳光出射角度为 ,其中A为三棱镜顶角,为三棱镜折射率。此波长为的太阳光通过焦距为f的正透镜聚焦,汇聚于正透镜的焦平面处,此时光斑的x坐标满足。若b,c大于0,则波长越长,越小,较小,光斑的x坐标也比较小。
所述共振背反射肩并肩结构上层为依次排列不同带隙、不同厚度、不同宽度的半导体材料。半导体材的带隙分别为,,,…,半导体材料按照带隙从小到大从较小x坐标向大x坐标依次排列,第m种半导体材料位于和之间,其中h和c分别为普朗克常数和真空光速。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上述各半导体薄膜厚度采用曲边梯形设计。离中心x处的半导体薄膜厚度为,间隔层的厚度为,其中为相应波长下半导体薄膜的折射率,而满足。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当背反射镜由金属薄膜构成时,在半导体薄膜和金属薄膜之间插入一定厚度的透明导电材料构成的间隔层,以达到调节薄膜光程和减小半导体薄膜晶格失配所导致的应变。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多层薄膜介质背反射镜由多层介质布拉格反射镜构成。多层介质布拉格反射镜由两种介质交替构成,其折射率分别为和,两种介质的厚度分别为和,其中由半导体材料带隙决定。对于第m种半导体材料,。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268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31-00 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微粒辐射敏感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者专门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进行电能控制的半导体器件;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这些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
H01L31-02 .零部件
H01L31-0248 .以其半导体本体为特征的
H01L31-04 .用作转换器件的
H01L31-08 .其中的辐射控制通过该器件的电流的,例如光敏电阻器
H01L31-12 .与如在一个共用衬底内或其上形成的,一个或多个电光源,如场致发光光源在结构上相连的,并与其电光源在电气上或光学上相耦合的